朱鑫鈺
摘要: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是普遍存在的,這不僅會影響學生自身的學習、阻礙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且也會影響其他學生,破壞課堂秩序,進而影響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為了確保有效的學習和教學,試對小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從學生、教師、環境三個方面加以剖析,找出并對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矯正這些課堂問題行為提出對策:學生的自我矯正或自我管理,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合力”的作用。
關鍵詞:課堂問題行為 產生原因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6-0171-03
什么是課堂問題行為?國內外學者對其有著不同的看法,如美國心理學家林格倫認為,“課堂問題行為是任何一種引起麻煩的行為,或者說這種行為所產生的麻煩”。[1]我國學者陳時見認為,“課堂問題行為是指學生或者教師在課堂中發生的、違反課堂規則、程度不等的妨礙及干擾課堂活動的正常進行或影響教學效率的行為”。[2]可見,課堂問題行為不僅包括學生的問題行為,同時也包括教師的問題行為。對于處在九年義務教育第一階段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由于年齡較小,自制力較差,缺乏認知等,所以往往更容易在課堂當中表現出諸如走神、多動、隨便說話等的問題行為,這不僅直接破壞了課堂秩序,而且會影響學習效果、阻礙他們的身心發展,因此,對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探究顯得尤為重要。
一、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原因
(一)學生方面的原因
1.不良的身心狀況
學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而產生課堂問題行為。如有些學生有讀、寫、聽方面的障礙,因此在課堂上表現出不專心聽講、走神、發呆;有些學生會因為神經功能上的障礙導致“多動癥”;有些學生由于自身的個性和人格問題,在課堂中表現出委屈、膽怯等退縮性問題行為。
2.尋求他人的關注
奧地利心理學家德雷克斯曾說過:“人的所有行為,包括不良行為,都受其內在需要所驅動,并盡力追求個人的社會認同。”[3]因此,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有時是為了尋求教師或者其他同學的關注而產生的“被需要”的感覺。在一個班級當中,學優生和學困生一般情況下都能得到教師的關注,中等生則不然,他們成績平平,表現平平,教師對他們的關注自然就少,因此有些學生便以搗亂、隨便說話、和老師對著干等方式吸引注意,求得關注。
3.缺乏正確的認知
對小學生而言,尤其是對低年級的學生們而言,他們對學生守則或者師生共同制定的班級規則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困惑,不太理解為什么這些能做,而那些卻不能做。同時,學生們也對自己表現出的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后果缺乏正確的認知,如自己在課堂上交頭接耳不會考慮到影響其他同學和自己的學習效果,影響教師的教學進度。因此,教師應該及時、適時地向學生講解班級規則與課堂問題行為帶來的后果,從而使學生對課堂問題行為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二)教師方面的原因
1.教師的個體特征
教師的性格會影響學生的行為。有些教師性格活潑開朗,易與學生打成一片,在他或她的課堂上學生會感到輕松自在,但也容易產生交頭接耳,隨便吃東西,破壞課堂紀律等的外向性的問題行為;有些教師嚴肅古板、采用相應的懲罰措施給學生施加壓力,在他或她的課堂上,學生會保持良好的秩序,但是也容易產生退縮、內疚、膽怯等內向性的問題行為。教師的思想品德狀況也會影響學生們課堂問題行為。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所以,教師只有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與職業道德修養,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才能減少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
2.教師的教學狀況
有些教師在備課時沒有認真了解學生,仔細鉆研教材,重視教學活動的設計,就會使得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產生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這都可能導致學生們轉移注意力、降低學習興趣,出現相應的問題行為。也有些教師曲解了教育理念,把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加大了學生的身心壓力,久而久之會產生厭倦、逆反情緒,喪失對學習的熱情,進而產生問題行為。還有些教師把自己當作課堂的中心,強調自身的權威,使得課堂氛圍死氣沉沉,學生被動消極,師生關系緊張化,進而產生問題行為。
3.教師的管理不當
對小學生已經表現出來的課堂問題行為,有些教師管理方法簡單、粗暴,濫用懲罰,不尊重學生,致使學生們更加叛逆,產生對立情緒,從而表現出更嚴重的問題行為;有些教師秉持放任自流的態度,對學生表現出的問題行為不管不顧、不聞不問,致使學生們對自己表現出的課堂問題行為及其產生的后果缺乏正確的認知,從而反復出現問題行為;還有些教師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不僅使師生關系更加緊張,而且使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愈演愈烈。
(三)環境方面的原因
1.學校環境
別具一格的學校建筑、優美的校園環境、合理的校園布局、完善的教學設施、先進的教育理念、嚴謹的校風校紀等都會對學生的情緒與心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大減少他們課堂問題行為的發生。相反,惡劣的校園環境、陳舊的教學設施、落后的教育理念會使學生們產生厭學情緒,大大增加了他們課堂問題行為的發生。
2.家庭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場所,是影響兒童發展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4]因此,家庭的結構特點、家庭的穩定性、父母的思想意識、教養方式、言行舉止等都會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一定的影響。
3.社會環境
在這樣一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大量社會信息通過大眾媒體涌入學校、傳進課堂,而大眾媒體傳播的信息并不都是健康、積極、向上的,也充斥著大量暴力、兇殺、庸俗、低趣味、不健康的內容,學生會通過觀察這些魚龍混雜的行為而習得社會行為,并且把習得的問題行為延伸到課堂中去。
綜上所述,引起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我們應綜合考慮,同時,我們也應該站在全局的立場,對學生產生的課堂問題行為采取相應的對策。
二、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解決對策
(一)學生方面
課堂問題行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學優生也會產生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行為,而矯正學生課堂問題行為,歸根結底要靠學生本人,他人無法代替。“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然后才能認真地去反思;知道自己存在困惑,然后才能奮發圖強。在課堂上,學生發現自己的行為發生偏離時,就會自動的進行矯正、調整,使其沿著正常的軌道發展,這便是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自我矯正或自我管理。
(二)教師方面
1.運用先入為主策略,預防問題行為
(1)確立課堂行為標準和準則
教師剛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應首先考慮如何建立一個良好的班集體,而確立課堂行為標準和準則是建立良好班集體的關鍵因素,它能夠規范課堂問題行為、維持課堂秩序、保持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學習。課堂行為標準和準則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學期或者學年初期階段共同商討決定的、能夠明確指出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準繩,它在制定時要符合四個條件,即簡短、明確、合理、可行,盡量少用“要求”“禁止”“不準”等的負面性的課堂管理詞匯,多用“建議”“希望”“采納”等的正面性的課堂管理詞匯,對學生們要一視同仁,不可因為學習成績的好壞、和教師關系的親密程度、家庭背景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區別對待。
(2)提升自我,把握學情
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素養(忠于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團結協作)、知識素養(政治理論修養、學科專業知識、實踐知識)、能力素養(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教學能力)和職業心理健康(高尚的師德、愉悅的情感、良好的人際關系)四個方面,仔細了解和研究學生,把握學情,在班集體中樹立威信,使得學生信服和敬佩,同時也要關心和愛護學生,和他們做知心朋友,這樣才能有效預防課堂問題行為的發生。
(3)組織良好的課堂教學
教師在上課之前,首先,向學生說明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教學目標越明確,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越集中,學習興趣越濃厚,課堂問題行為越少,隨之學習效率也就越高。其次,教師應對教學內容進行提煉和濃縮,突出并且區分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切忌一味灌輸和面面俱到,靈活地將教學內容與實際情況相結合,讓課本知識活起來,讓學生們喜歡上課堂,愿意深入課堂,從而預防不必要的課堂問題行為的發生。最后,教師在備課時應當精心設計教學進程,比如說,要考慮在課堂上使用什么形式組織教學、復習哪些學過的知識、用什么形式復習等。教學進程是對教案的再現和驗證,是教學最重要的環節,是教師、學生、書本的對話,好的教學設計對課堂教學效果、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預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運用行為控制策略,及時終止問題行為
(1)鼓勵和強化良好行為,合理使用懲罰
當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良好行為時,教師應該及時對其進行鼓勵和表揚,從而強化并鞏固良好行為,使其成為其他學生模仿和學習的榜樣,提升自我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學生自覺終止問題行為。當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問題行為時,教師應該果斷處理,必要時可對其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但這種懲罰并不是我們傳統觀念理解上的體罰,而是心理學意義上的懲罰,要謹慎使用。有效的懲罰應注意以下幾個原則:一是適時原則。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采取及時的懲罰。二是適度原則。懲罰過輕起不到教育效果,懲罰過度會引起學生的偏激反應。三是因材施教原則。對不同氣質性格的學生應當使用不同的懲罰措施。四是注意懲罰的方式方法。一定要避免簡單粗暴,堅持愛和尊重原則,避免讓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對事而不對人。
(2)善于使用適當技巧
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問題行為,大多數以輕度為主,所以教師可以采用適當、合理的技巧來終止問題行為。[5]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創設情境(如讓學生參加小制作、小發明、小表演、小實驗等的活動)、信號暗示(如用眼睛“示警”、用手勢“相告”、走近學生)、轉移注意力、幽默調控,等等。
3.運用行為矯正策略,有效轉變問題行為
(1)進行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
課堂問題行為的矯正不僅在于改變學生的外部行為表現,形成新的行為模式,而且要把良好的行為模式內化成學生的自覺意識與行動。[6]通過良好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可以使來訪者全面地認識自我,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動機、觀念、優點與缺點等,提高問題處理能力,提高決策水平,改善人際關系,加強自我內省,從而促使問題行為的轉變。同時,有效的心理咨詢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并收集來訪者的資料;根據掌握的資料對來訪者進行分析、判斷;與來訪者一同制定咨詢目標;選擇合適的咨詢方案并實施;鞏固效果,然后結束咨詢。
(2)積極爭取多方配合
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為了有效轉變學生的問題行為,教師要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實現家校合作,同時也要爭取社會的大力支持,共同對孩子進行教育。
(三)環境方面
良好的課堂環境的創設對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減少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教室中要合理安排學生的座次,最大程度地消除歧視,使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沒有高低之分;讓教室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安排形式多樣的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也要走到學生當中去授課,增加師生間接觸的機會,實現師生間的情感互動。除了要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創設也不容忽視。對于一個家庭來說,首先,家長要提高自身的素質,給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其次,要創造家庭生活慣例,成為每個家庭成員都應遵守的行為準則,使其享有共同的歸屬感,增強安全感;最后,要用愛心凝聚家人,維護家庭的和諧與穩定。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整治校園周邊環境、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普及法律法規教育等都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預防與矯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林格倫,章志光.課堂教育心理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187.
[2]陳時見.課堂管理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93.
[3]趙迪,李德顯.初任教師課堂中學生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5:122-124.
[4]何婷婷.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與解決對策[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4(4):43-45.
[5]高永玲.關于小學課堂問題行為的成因分析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7):43-44.
[6]陳漢紅.試探課堂問題行為[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2):23-2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