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榮
摘 要:本文深入探討了校企合作情況下汽車檢測與維修的改革程度與瓶頸,建立“兩接五共”的合作機制,兩接表示的是:校企人才培養與需求對接、學校課程體系與企業崗位對接。五共表示:共建、共培、共育、共生、共融。并且研究了在“兩接五共”的合作機制下,課程的開展與實施,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實踐進程和經驗總結。并為促進職業高中的教育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高職;汽車檢測;維修專業;校企合作;兩接五共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職技校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改革形式。它改變了高職學校的人才教育和培養模式,提高了該類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培育人才的重要環節就是課程設置,它不僅是校企合作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高職學校發展的基礎。校企聯合在課程的建設,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為高職院校的教育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 課程改革的現狀分析
1.1 課程改革的現有成效
通過近些年來高職院校對教育課程方式的改革和人才培養計劃的探索,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1.1 課程體系改革的理念逐漸突出職教特色
隨著校企聯合制度的不斷深入,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向都發生了改變,越來越趨向于職業導向,以最終就業所需技能作為目標,體現出了知識與職業需求相結合,能力本位等重要原則。
1.1.2 課程設置逐漸接近市場需求
校企合作使得職業導向性需求越來越多,學生不僅要擁有專業知識,還要擁有職業需要的實踐能力。因此課程的設置需要加入一些實訓,以理論知識為中心,面向實際崗位需求提出課題,讓學生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案。
以往的基礎課程中,理論知識類的課程安排過多,這些課程沒有考慮到崗位需求,有的課程例如“機械制圖”,學生很少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到這一課程的內容。為了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又能充分利用時間學習有用的內容,于是開設了“汽車機械基礎”這門新的課程,這本教材的編寫綜合了機械方面的基礎內容,將不重要的內容刪減,并將剩余內容重組。使其更加適應市場需求。
1.1.3 教學模式不斷優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例如:先學后練的方式已經不適用于現在的高職學生。教學改革的一大重要內容就是:邊學邊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勤于動手,加深課程的理解。老師在示范的過程中學生一邊模仿,一邊總結經驗,讓理論知識服務于實踐,在實際工作中鍛煉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增強學習目的性。
1.2 目前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
盡管改革后的高職院校進步了許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通過對本地企業,學校,畢業生的大量調查研究,發現就適應現階段市場需求一方面來說,還是存在很多問題。
1.2.1 校企合作存在短板
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學校和企業雙方的共同進步,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共享資源。校企雙方可以共同創造一些有利的合作方式,保證雙方各自利益最大化。但由于一些企業與學校合作熱情度不高,學校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出現了短板。使得學校課程設置與實際崗位所需專業知識不符,不能真正招聘到被工作崗位需求的教師。
1.2.2 課程體系的結構不夠合理
課程的設置不應該只是知識的累加,它們之間應該存在一定的聯系和結構。目前課程的設置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許多院校還是想要保證課程的完整性,忽略了課程的職業導向性;各個課程之間缺乏銜接,一門課程就是一個整體;專業課和基礎課之間聯系不緊密,沒有為日后實踐服務。其次,該專業的學生近幾年的就業崗位大多數為與汽車有關的零件及附屬產品的銷售工作,與專業技術有關的工作很難找到。工作形式已經從原來的汽車檢測和專業維修發生了轉變,如果不對教學課程設置做出調整,就很難適應目前的市場需求。
1.2.3 先進的實訓器材和設備不足
與社會工作和實踐相關的技術設備,教學實驗器材等都不足,用于實訓的設備嚴重缺乏,影響了實訓課的教學。綜合以上的問題,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課程的這些問題制約了學生未來的發展,不符合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應該深化校企合作,加大改革力度,明確發展方向。
2 校企“兩接五共”合作開發課程的概述
2.1 校企合作開發課程的指導思想
滿足院校和企業的共同需求是校企合作的基本目的。學校和企業的需求不同,學校的需求有:(1)基礎育人的需求,比如課程體系選擇、教師培養方案等;(2)社會服務需求;(3)實現教學價值的需求。企業的需求表現在:(1)獲得被社會需要的人才;(2)企業持續穩定發展;(3)價值需求,企業文化的共享等。
為了深化校企合作培養更多被社會和市場需要的人才,學校和企業必須制定一些規則和標準。例如制定人才培養的策略,課程標準,師資選拔標準,實訓開發等。促進學校的發展,培養社會需求型人才,實現互利共贏。
2.2 校企“兩接五共”合作
在文章的開頭,我們粗略的說明了“兩接五共”的大致含義。下面我們將詳細介紹“五共”的主要內容。
“共建”是指人才培養標準和模式的共建。根據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標準,設置培養模式。實現“教學、實訓、生產”一體化的教學設置,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模式,例如情景教學,開發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等。
“共培”是指培養校企雙師型師資。除了擁有一般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素質,還要有新的能力和經驗。比如專業知識的轉化能力,企業文化的傳播能力等。并配合一些新的改革政策,鼓勵教師大膽創新,激發教師的積極性。
“共育”是指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共同培育。學校和企業采用各自的課程教育和項目,讓學生同時學習學校與企業的知識技能,培養能夠適應未來時代發展,被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鍛煉學生日后所需的各項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