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展,漢語國際化成為當今高校發展的一個首當其沖的議題(逢成華,2011)。然對外漢語教學本身就是借鑒于外語教學的一個新型學科,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而民辦高校的留學生漢語教學異于公辦院校更面臨著學生數量少、專業背景雜、層次差別大、學生學習累、教師教學難的特殊性,并且易被忽略,研究樣本不多。因此摸清不同類別高校留學生學情的差異,并根據其特點,因材施教,設計出針對這些留學生的漢語教學模式,提出有效對策是我們漢語教師亟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文正是從小眾但同樣舉足輕重的民辦高校出發,進行量化研究,以期對以往相關研究補缺補漏,為不同類型的漢語教師和漢語學習者提供可供參考的教學和學習方案。
1 國內留學生漢語學習現狀述評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士期待走進中國,了解中華文化,感知當代中國。在這樣的形勢下,國際化成為當今高校發展的一個首當其沖的議題(逢成華,2011)。然對外漢語教學本身就是借鑒于外語教學的一個新型學科,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而民辦高校的留學生漢語教學異于公辦院校更面臨著學生數量少、專業背景雜、層次差別大、學生學習累、教師教學難的特殊性,并且易被忽略,研究樣本不多。因此摸清不同類別高校留學生學情的差異,并根據其特點,因材施教,設計出針對這些留學生的漢語教學模式,提出有效對策是我們漢語教師亟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目前研究皆是以綜合院校百人以上的留學生隊伍為樣本進行的數據分析,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然而數據雖多,卻鮮少提及留學生數量少、層次差別大的民辦院校非漢語專業交換生的漢語學習動機,也就是說鮮少從漢語專業及非漢語專業留學生漢語學習的角度對比解析。而民辦高校留學生學群的特點正是本身有其他專業背景的留學生占主體,若采用傳統的針對漢語言專業的留學生的教學法的路子,對這些學生群體顯然未必適用。因為這個群體的留學生漢語教學面臨著學生數量少、層次差別大、專業學習累、漢語學習時間少、教師教學難的特殊性。因此雖然樣本小,但作為整個留學生群體,該部分學生的學情依然不容忽視,對該群體的定量及定性研究有助于提高一眾民辦高校的留學生漢語教學的質量、口碑,加快院校國際化進程,并對有同樣需求的高校非漢語專業的留學生提供可供復制的學習方案。
因此本文作者通過問卷設計就上海不同高校300名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動機等現狀進行了再一次的摸底調查。以期得出18-22歲本科階段漢語專業及非漢語專業兩大類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策略等方面的數據差異,從而為留學生特別是非漢語專業留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漢語學習提供策略上的幫助。
2 研究對象和方法
2.1調查對象
參加該項調查的為上海市各大高校在讀留學生,包括復旦、交大、華師大、上師大等公辦院校和上海杉達學院、建橋學院、天華學院、上外賢達等民辦院校,共計300人次。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98份,男生131人,女生167人;國別不限;年齡主要為18-22歲在讀學生;專業包括漢語專業202人,其他專業(非主修漢語)96人。
2.2調查方法
本項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相關數據,訪談法進行參考研究。調查問卷一份,設計上包括學生性別、年齡、國別、專業(漢語和非漢語)、漢語水平等基本情況,以及學生對漢語的興趣度、學習動機、學習時長、重難點、學習方法、學習情緒、對教學的期待等學習策略角度的量化調查。
3 重要數據統計分析
3.1學習動機研究
語言學家Jarkobovits指出,在影響第二語言學習的諸多因素中,動機占33%,學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因此對留學生漢語學習的動機研究,有助于了解學習者的規劃和目標,從而在漢語教學中更好地有的放矢,為其漢語學習提供最佳策略選擇。
我們要求學生從具體給出的選項中選出自己的漢語學習動機,最多選擇3項。通過數據統計,得出了漢語專業與非漢語專業留學生在學習動機上的差異,以及漢語水平、國別這些參照因子對學習動機的影響,一些有趣的結論,整理為下表:
3.2影響留學生漢語學習的主要動機:
從表一可以很容易發現,排名前三的影響受試者學習動機的因素分別為興趣、職業發展需要、家人要求。而興趣和職業發展的需求正好分別指向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中的核心驅動力。這一結論與丁安琪《來華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類型分析》(2016) spss數據分析得出的學習者動機類型按照得分高低依次是為職業發展動機( 3.87) 、機遇動機( 3.86) 、內在興趣動機( 3.85) 、經驗動機( 3.50) 和重要他人影響動機( 2.25) [10]基本吻合。職業發展動機排在前面,說明學習者更重視漢語學習的工具性。這與高彥德等( 1993) 、馮小釘( 2003) 、江新( 2007) 的研究結論也基本一致。
3.3 學生漢語學習動機的類型有專業背景的差異
除了整體上表現出的影響留學生漢語學習的前三位的動機因子外,作者還特別按受試人群的專業類別做了類比分析。主要分為漢語專業和非漢語專業兩大類。漢語專業202人,包括各高校18-22歲左右的漢語專業本科生,達到20課時/周的漢語進修生、預科生(漢語專業),以上師大、復旦、華師大為典型;而非漢語專業96人主要包括預科生(非漢語專業)、漢語課選修生,及各高校有其他專業學分要求的交換生(如法律、金融、IT等專業),包括天華學院、杉達學院、上外賢達等。這一分類在受試者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背景中已作說明。
漢語專業的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排名前三的因子分別為職業發展、興趣和家人要求。“職業發展需要”這一動機躍而首位。而非漢語專業的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排名前三位的卻為興趣、學習其他專業需要漢語基礎、職業發展需求三項。“興趣”排在第一,這與丁安琪“漢語專業學習者最強烈的學習動機在職業發展 (4.08),而非漢語專業的學習者最強的動機是其內在興趣(3.98)”不謀而合。另外在非漢語專業受試者中“學習其他專業需要漢語基礎”這一因子的影響力也很顯著。因為對于有自己專業的留學生來說,到中國進行學分交換,即便是全英課程,但在中國大環境下進行學習,也免不了會要與中國師生課堂討論,結交朋友,在中國工作生活,因此學習漢語自然成為支撐他們專業課學習、了解中國文化及生活出行的不二選擇。
3.4 學生學習動機類型在受試者國別背景、漢語水平等角度體現出差異性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一些有意思的現象。如學生漢語水平越高,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越弱。在受試的298名留學生中,漢語初級為101人,其中因為興趣而學習漢語的有98人,比例高達97%;漢語中級學習者為112人,學習動機為興趣的有84人,比例為75%;漢語高級學習者為85人,因興趣學習的為55人,比例約為65%。這也從數據角度證實了丁安琪提出的漢語初級第一、二學期興趣動機強,中高級學期興趣動機明顯減弱這一觀點。這與漢語作為一門學科本身的難度有關。入門易,進階難。而支撐中高級漢語學習者繼續學習的動機很明顯向職業發展需求這一因子傾斜。在中、高級受試者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中分別高達70%和88%。也說明漢語作為一門專業,其工具性功能的突出,是學生從業的砝碼和優勢。這是典型的外因驅動力影響。劉靈儀(2016)、楊天琪(2015)、范亞杰(2015)等諸多學者皆得出類似的學習動機理論,并針對不同學習動機的教師教學策略提出了有效建議。
另外表一還體現出留學生學習動機有國別差異性這一特點。表格最后兩列,西方國家,特別是歐美加澳這些地區的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動機遠超現實動機。這可能與中西方基礎文化差異大,中國發展迅速,以及西方經濟依然景氣、社會保障到位有關。使得西方人愿意通過語言去了解探索一個完全異于其本身的多元文化系統。而在亞洲,特別是日本、泰國和印尼,“家人要求”這一動機很突出,在亞洲人漢語學習動機中排第三位。這或與亞洲人按部就班的性格以及早期華人移民亞洲的特點相關。因此華裔學習者對中國的發展及中國在世界的影響更有信心,更期望中國和漢語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能給自己的發展帶來好的機遇。同時,即便是非華裔,由于華裔移民在當地的影響以及確實的與中國人一衣帶水的接觸,他們也更容易受到家人、朋友的影響而學習漢語。這其實也是一種情感動機。
4 結論
以上數據的重新整理,讓小眾但確實存在的非漢語專業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動機、策略更為明晰。受到學習時間、專業背景、漢語實際需求等因素的制約,對于初到中國有專業學習任務的留學生交換生來說,如果繼續秉承分課型教學,或專注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和操練,可能不僅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的情感體驗更不到位。因此對這些學生來說與其說是學習漢語,毋寧說是體驗中國,包括了學習漢語、旅游觀光以及了解中國風土人情等。而上海杉達學院、建橋學院、天華學院等民辦高校正面臨這樣的一批學生,面臨著該教什么、怎么教的教學難題,相信該數據統計報告會對以上高校的教師教學策略及學校的管理投入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基金項目:2017年度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項目名稱:民辦高校非漢語專業留學生漢語學情分析及對策研究—以杉達學院為例;項目編號:ZZssy16009。
(作者單位:上海杉達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