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佳
摘 要:綠色物流是物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但是傳統的綠色物流存在思想落后、成本高、整合難等多種問題。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興起,“互聯網+”是近年產業發展的新形態,“互聯網+”綠色物流正可以解決傳統綠色物流存在的問題,是綠色物流發展的大趨勢。
關鍵詞:綠色物流;“互聯網+”;發展戰略
Abstract:Green Logistic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green logistics has many problems, such as backward thinking, high cost and difficult integration. With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industry, “Internet +”as the new form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Internet +”green logistics can solve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green log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is imperative
Key words:Green logistics; “Internet +”;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F252
近年來物流經濟發展迅猛,但伴隨著物流產業的發展,物流業也逐漸成為了污染環境和耗能的大戶,2016年,由快遞包裹產生的包裝廢棄物達到了百萬噸級,但回收率卻不足10%,2018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500億件,由此產生的包裝垃圾成為生活垃圾最大的增量之一,因此倡導綠色物流成為了物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1]。
1 綠色物流內涵
1.1 發展概述
綠色物流是指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當前我國的綠色物流還處于剛剛興起的階段,綠色主要表現在綠色運輸、綠色包裝、綠色流通加工、綠色裝卸及綠色倉儲等方面,隨著國家的大力提倡,我國的綠色物流得到了快速發展,順豐、京東、菜鳥等領頭物流企業紛紛跟進,實現自己的綠色物流[2]。
1.2 存在問題
1.2.1 思想上缺乏前瞻性,沒有認識到綠色物流的重要性
不管是部分政府領導、物流企業還是普通消費者,都缺乏對綠色物流的認識。部分政府領導僅知物流不知何為綠色物流,缺乏對物流發展的前瞻性,普通消費者更沒有綠色物流的概念。大多中小型物流企業沒有先進的電子信息系統的支持,無法進行標準化操作,無法與其他物流企業進行供應鏈資源的整合,還處于傳統物流階段,就更談不上發展綠色物流了[3]。
1.2.2 成本高,利潤小,打擊了物流企業發展綠色物流的積極性
以綠色包裝為例,無膠帶紙箱和環保快遞袋的市場價格約為普通紙箱和快遞袋價格的1.5~2倍,可降解膠帶價格是普通膠帶的5倍。如果國內500億件快遞全部采用綠色包裝,增加的成本可能達到百億元。這對物流企業來說,無疑打擊了發展綠色物流的積極性,除了像菜鳥、京東這樣少部分大型企業憑借著規模和技術優勢降低成本外,大部分物流企業還是滿足于傳統的物流方式。
1.2.3 企業各自為政,難以整合資源
通過整合現有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減少資源消耗和浪費是綠色物流最本質的內容,也是我國綠色物流亟待解決的障礙。從國家層面上說,缺乏高質量的物流配套體系,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例,我國很多物流中心沒有考慮與物流硬件設施的兼容問題,結果新的建起來,舊的就棄置了,而且物流園區的選址缺乏系統規劃,往往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從企業層面上說,各物流企業各自發展自己的綠色物流,各企業之間沒有進行資源整合、資源共享,沒有進行全鏈條的成本分析。
2 “互聯網+”綠色物流的發展
2.1 “互聯網+”綠色物流內涵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態,“互聯網+”是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將傳統行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特點,最大限度的優化資源配置,形成經濟社會運行的新模式。
綠色物流節約、共享的理念與“互聯網+”思維模式不謀而合,使得“互聯網+”綠色物流成為貫徹協同共享理念的典型代表,可以說“互聯網+”模式下的綠色物流能真正實現環境共生型物流管理系統。
2.2 “互聯網+”綠色物流發展優勢
2.2.1 有利于資源的節約
物流業作為新進的耗能大戶,大量資源浪費在倉儲庫存管理、無規劃的配送和過度包裝上,而在互聯網背景下,物流企業紛紛加大技術與裝備升級力度,提高物流信息化、自動化、機械化水平,實施智慧物流戰略。2016年11月1日,國內最大的智慧物流基地蘇寧云倉正式投產運營,通過高密度存儲、自動盤點、自動補貨和自動排序緩存,實現了全流程自動化,物流智能化使發貨能力提升了4.5倍,挑揀效率提升10倍以上,訂單出庫時間縮短為原來的1/5,工作人員減少60%以上。智慧物流通過智能規劃與資源共享減少了無效物流能耗的排放,為綠色環保與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例如,通過使用菜鳥電子面單,每年可節約紙張費用約12億元。
2.2.2 更有效的整合社會資源
傳統物流中有大量資源閑置,據統計,我國貨車空駛率在30%以上,倉庫空置率在15%左右,通過“互聯網+”貫徹協同共享理念,打破企業邊界和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閑置資源的充分利用。當前,出現了一批物流產業互聯網服務商,專門提供物流采購、運營、銷售、財務、資金、創業及人力資源共享等方面的互聯網支持服務,將社會閑散物流資源整合起來,通過互聯網和手機客戶端相連,實時連接物流公司與車輛,有效避免了車輛空駛現象的發生,降低了物流成本[4]。
2.2.3 為綠色物流的實現提供技術支持
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為實現綠色運輸、綠色倉儲、綠色包裝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很多新能源汽車企業推出了純電動物流車,移動互聯網是其核心技術,植入大數據、監控、溯源與互動等“互聯網+”技術,構建起一個APP+云端管理+數據分享+線下充電+支付與金融的O2O模式。部分企業還推出了“互聯網+”充電樁,充電用戶通過手機APP與充電樁完成充電交互,充電服務運營人員通過充電服務平臺對充電樁進行遠程運維管理[5]。
2.3 “互聯網+”綠色物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3.1 專業人才匱乏
“互聯網+”綠色物流的發展需要物流人才、互聯網技術人才,更需要能將兩者有效結合的人才,但目前在我國從事物流行業的人員普遍素質較低、在校大學生物流管理課程重理論輕實踐,即使是實踐課也以傳統的基礎物流操作為主,與社會發展和需要相脫節,導致市場上缺少物流高端新興科技人才,這是造成“互聯網+”綠色物流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2.3.2 基礎設施投入不足
“互聯網+”綠色物流的發展,需要智能物流技術作為支撐,包括物流互聯網、物流大數據、自動化設備、智能設備和智能終端等,但與物流互聯網相關的物流大數據、物流云等智能基礎設施與實際需要相比還存在的較大差距,物流互聯網覆蓋度與精確度尚顯不足。
2.3.3 部分物流企業觀念陳舊,技術落后
我國的物流企業超過30萬家,但大部分是中小企業,規模有限,觀念陳舊,滿足于傳統的物流方式,僅提供傳統的運輸和倉儲服務,同時技術落后,未能建立全面的物流信息系統,物流企業的上下游和橫向之間信息的有效互通、共享難以實現,這些都極大的阻礙了“互聯網+”綠色物流的發展。
2.4 “互聯網+”綠色物流發展戰略分析
2.4.1 政府加大倡導、扶持力度
(1)健全各項政策法規。出臺與綠色物流緊密配套的一系列產業、財政、金融及土地等相關政策,為“互聯網+”綠色物流的發展奠定政策和法律基礎。比如2018年1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鼓勵電子商務企業與快遞物流企業開展供應鏈綠色再造,推廣綠色運輸與配送。2018年8月31日頒布了《電子商務法》,該法明確提出,快遞物流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規定使用環保包裝材料,實現包裝材料的減量化和再利用,而且支持綠色包裝、倉儲、運輸,促進電子商務的綠色發展。
(2)做好政策扶持。通過財政補貼、稅收等具體方式激勵和引導物流企業,為物流企業發展“互聯
網+”綠色物流解決后顧之憂,以深圳市為例,深圳政府對采用電動物流車的物流企業給予補貼,目前一輛純電動物流車在政府15萬元左右的補貼下,售價不足
10萬元,低于同等規格的常規貨車。
2.4.2 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綠色物流標準化體系
“互聯網+”綠色物流的發展離不開基礎硬件設施,政府要聯合各物流企業,整合原有的物流資源,綜合考慮物流園區的建設、配送網店的設置,科學設置,避免浪費。
基于“互聯網+”模式下的綠色物流的有效運轉需要建立在共同的標準和協議上。比如當前運輸單信息不統一,會導致物流信息傳遞失真,影響了互聯網下的信息共享。這就需要政府、企業共同努力,建立起“互聯網+”模式下的綠色物流標準化體系。
2.4.3 加強專業人才培養,為“互聯網+”綠色物流的發展培養后續力量
從高職到本科、碩士、博士,在高等教育的各層次加強綠色物流理論教育,普及綠色物流知識和環保知識;加強產學研結合,將理論與社會實際需要相結
合,為社會需要服務;從發達國家引進一批從事綠色物流發展工作的理論型、研究型和實踐型人才,完善和優化我國的綠色物流人才結構。
3 結語
當前,“互聯網+”綠色物流雖然在技術、人才、投入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但“互聯網+”綠色物流是大勢所趨,在政府、行業、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互聯網+”綠色物流必將為中國物流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變革。
參考文獻:
[1]邰曉紅,李洪萱.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遼寧省綠色物流SWOT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252-256.
[2]陳 曦,朱 敏,姚雨晴,等.福建省“互聯網+”背景下綠色物流發展的研究對策[J].經營管理,2018(2):106-108.
[3]何黎明.中國智慧物流發展趨勢[J].中國流通經濟,2017,31(6):3-7.
[4]梁 瀟.我國綠色物流的發展現狀及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5(19):37.
[5]馮艷薇.我國綠色物流發展中的問題以及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12(9):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