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蓉 高劍坤 左宇 王谷 張靜
摘 要:在專科層次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生物學課程探索基于成效為本導向的教學設計教學改革。實踐表明,基于成效為本教育理念的課程改革,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扎實掌握課程的基礎知識,還讓學生的團隊意識、臨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得到培養和鍛煉。本研究基于成效為本教育理念的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可為高職專科醫學教育中探索基礎學科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銜接與融合提供有益的經驗。
關鍵詞:成效為本 教學設計 生物學
隨著傳統醫學教育弊端的不斷凸顯,關于醫學教育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為此教育部和衛健委提出了醫學衛生人才培養需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醫教協同,深化改革,提升醫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國正通過《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指導和管理著職業院校教學工作,保證了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規格,從根本上保障職業教育的內涵發展[1],通過“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明確相關專業所對應的崗位群面向及其崗位勝任能力在“素質”、“知識”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具體描述。本研究以本校臨床醫學專業卓越班的《醫學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為試點,堅持以該實驗班培養目標為導向,探索基于成效為本導向的教學設計,通過對學生學習目標與成果設計、實施有效教學方法、構建學習成效評價體系等方面的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實現課程目標與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有望為醫學職業院校探索醫學基礎學科與醫學衛生人才培養目標的銜接與融合提供有益經驗。
1.以培養目標為導向,設計兼具專業要求的學習目標與成果
1.1關于成效為本教育。成效為本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由斯派蒂(Spady1981)提出,后來逐步發展為成效為本教學(Outcome 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OBTL),兩者常常換用。成效為本的要義在于明確制定畢業生能力,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效,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和行動力,讓學習在完成學習歷程后真正擁有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所說的目標或成果,包括學生完成學習后將要具備的知識成果和能力與素質,這與高職專科層次培養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標相對應[2]。成效為本教學是指基于學習成果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在“何種程度上”“如何”達到“哪些”具體學習目標。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計劃預期的學習產出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制定評估標準。OBTL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習獲得的能力與成果[3]。
1.2 OBE教學設計以專業培養目標為導向。成效為本課程設計首要一點就體現在教學內容與要求上不同于傳統課程,OBE導向的教學內容與要求應和學生崗位要求相對應[4]。教學內容不是理科教育的延伸,不是學科知識全面而系統的講授,也不是依據教師擅長教授哪些內容,而是根據畢業生崗位需求進行優化重構,精心設計學習內容和學習成效,也就是學什么、達到何種程度。
1.3 梳理課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契合的學習目標。追求立足人才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達成,對接專業認證質量標準的課程教學質量,強化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的內涵與效益必將成為未來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重點[5]。本校臨床醫學卓越班培養目標是: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就業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的掌握本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面向衛生行業的全科醫師、鄉村醫生等職業群,能夠從事居民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高素質實用型醫學專門人才。還通過“培養規格”從素質、知識、能力等方面對畢業生提出來具體期待,可以說醫學教育理念是全人教育[6]。《醫學生物學》作為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也要圍繞達到本試點班畢業生培養規格的各方面要求而做出本學科的貢獻。教學設計的第一步就是梳理出本課程與培養目標中相契合的關鍵點,并以此作為本課程OBE化重構的切入點,進而在原有《授課計劃》基礎上優化教學設計,并形成基于OBE的《醫學生物學教學設計》。通過對本課程知識和理論進行深入挖掘,這些契合點包括生物學知識理論等顯性內容,更重要的是分解出了眾多隱性內容,這些隱性內容主要表現為本專業畢業生畢業時應達到的素質目標和能力目標,主要包括:形成尊重生命意識、社會責任感,工匠精神,創新思維,團隊意識,審美和人文素養等素質目標,具有探究學習、終身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實施有效溝通和人文關懷,具有正確的臨床思維模式,能用循證醫學的基本原理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等能力目標。其中,扎實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工匠精神、團隊意識、溝通能力、臨床思維能力等是適應試點班學生在基礎醫學階段早期接觸臨床(臨床見習為主)所必須逐步達成的目標,探究式學習、創新精神、批判性思維等智力素養和能力是該試點班學生未來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進入本科階段學習所需要達成的目標。
1.4 從學生出發制定本課程的學習成果。學習成果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簡述學生能學到哪些知識和技能。學習成效設計要包括知識、能力和素養等面向,要與整個專業的學習成果(常與培養目標相對應)和畢業生培養規格校準,學習成果的項目表述以3-5項為宜。撰寫學習成果項目時需做到表達具象,忌過于抽象,注意要以陳述句描述,有學習的情境和具體內容、有可量度的動詞,同時根據各成果與專業培養目標的關系確定各自所占比例。從本研究對學習成果的制定可見一斑。生物學課程的學習成果簡述為:a.描述細胞超微結構及特點,敘述其生理功能,能與病人及家屬解釋細胞結構異常引起常見疾病的臨床表現、發病機制(占比35%)。b.描述細胞增殖過程,能在顯微鏡下鑒別各種分裂期細胞,能與病人及家屬有效溝通以便正確認識腫瘤診治過程(占比10%)。c. 運用遺傳物質的結構及功能解釋生物遺傳與變異的分子機制,能與病人及家屬解釋常見分子病、染色體病的臨床表現、發病機制(占比30%)。d.以單基因遺傳病為例進行系譜分析、促進優生(占比25%)。
2.以成果導向的 OBE 教學方式運用
2.1 引入混合式教學,加強課前課后學習。充分運用資源庫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入課堂派等線上平臺,有益于實現課前線上預習、課中鞏固學習及糾錯、課后拓展,增強知識的直觀性,提升學生學習有效性。同時,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能力提升創設培養條件,更為有效開展專業素養提升、職業能力培養騰出時間。
2.2 多采用PBL教學法[7]。PBL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即問題導向的教學方法,是基于實際情景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是由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先引入到醫學教育領域,后來被提倡作為傳統醫學教學方式的補充,現在已經在全球醫學院校中普遍運用。醫學生物學的學習成果決定了學生需要從醫學角度學習生物學,如何設計融入生物學知識的“醫學問題”是實施PBL教學法的關鍵點,也是引起學生強烈學習興趣的原生動力所在。
2.3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方式,注重知識、能力及素質目標的融合。主要教學活動方式有:病案導入法、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課堂上以點撥啟發、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方式為主,調查活動等以課后為主。融入方式上注重模擬臨床問診、健康宣講、遺傳咨詢活動等醫療衛生工作情境,教學活動設計注重兼顧知識、素質與能力目標達成的整體性。
3.開發學習成果評價體系
3.1設計課程的主要評估類型。醫學生物學共計設計5項學習成果評估類型,包括:單元測驗、期末考試、實驗報告、病案分析、科普作文及單基因遺傳病系譜分析各一次。這些評估類型既包括側重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運用的考核(如單元檢測、期末考試),也包括側重素質與能力形成的考核(如實驗報告、病案分析、科普作文和系譜分析);同時特別加強了過程性考核(除期末考試外的其他考核)。
3.2 開發具有表現性、說明性、可考核性的評價標準。單元測驗和期末考試,采用多題型考核方式,以試題的標準答案作為評價標準。其他幾種評價類型則各自另行制定針對性的評價標準,這些評分表中評價指標、評分標準(評價尺度)的設計要體現OBE理念,將直觀展現學生在某項學習活動中應該學會什么,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學習效果(學習程度),并以此進行自我努力,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4.教學改革實踐成效分析
4.1研究結果顯示OBE教學模式的教學成效好于傳統教學班。通過檢測成績分析顯示:實施OBE教學改革教學班的期末考試卷面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傳統教學班(平均分高出近9分),表示教改班學生對醫學生物學基礎知識和理論的掌握更扎實。問卷調查顯示:在“寫出你感興趣的課程”這項問題中,教改班有40%學生寫出來本課程,非教改班的不到10%;勾選“通過這學期學習,你認為在哪些方面得到提升”的多選題中,教改班勾選“人際溝通”、“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意識”、“批判思維”有收獲的學生比例分別達到46%、41%、35%、33%,明顯高出對照班(這四項均不足20%)。上述分析顯示OBE教學模式的教學成效好于傳統教學班。
4.2 能為解決目前《生物學》課程教學存在的部分問題提供可供借鑒的經驗。主要包括:通過梳理課程目標與專業培養目標的關鍵契合點,解決基礎課程教學與專業教育相融合難得問題;通過圍繞學生學習成果實施OBE導向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學習“重專業輕公共基礎”的偏科思想;通過開發具有表現性、說明性、可考核性評價指標及評分標準,改變傳統考核方式下粗放、過程考核不足的缺點;通過引入混合式教學、多種教學方式的交叉運用等教學實踐,讓“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實踐,真正實現以OBE導向的“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
4.3 存在的問題與思考。成效為本的教學實施其實就是一個全人教育的過程,通過深入挖掘,梳理出的課程目標細分內容比較豐富。但是鑒于高等職業教育學制只有三年的限制,作為基礎課程的醫學生物學通常安排在第一學期授課,由于新生入學較晚、軍訓等原因,導致本課程實際教學總學時數不足,進而導致壓縮學時以致部分教學改革目標無法真正落實。其次,多種過程性評價類型的實施效果取決于師生雙方把握的熟練程度,初次試行建議逐步推進,不必一次性全部都上。再者,學習成果評價體系建設需要持續改進,各種評價表需要結合教學實施的評價反饋,進行改進完善。
本研究基于OBE教學模式,通過梳理醫學生物學教學目標與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的關鍵契合點作為教學設計構建的基礎,設計學生的學習成果,實施多種教學方法,構建具有表現性、說明性、可考核性的評價體系,力求做到基礎課程與臨床醫學專業的結合;通過成績分析、問卷調查及訪談顯示,進行OBE化教學設計的醫學生物學教學改革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成效,不僅達到較好掌握相關醫學基礎知識及技能的基本要求,還有效培養了學生團隊意識、語言文字表達、臨床思維等素質與能力,為強化實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的內涵與效益作出了一定的嘗試。本研究成果可為高職專科醫學教育中探索基礎學科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銜接與融合提供有益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朱琦,陳清華.職業教育教學標準體系建設國內研究綜述[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39(12):26-32.
[2] 鮑依蓓,謝恩普.基于OBE教學理念的高職課程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20,46(05):191-193.
[3] 林志萍,鄭建盛.OBE模式在醫學統計學實驗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08):713-714.
[4] 江路華,張曉明.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課程改革——以系統解剖學課程脊柱模塊教學為例[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09):56-57.
[5] 周海花,尹楠.基于OBE理念的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綜述[J].科技經濟市場,2019(12):131-133.
[6] 田豐.健康人文理念融入醫學院校“基礎”課之教學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9,31(05):54-58.
[7] 李迪諾,王蕾.臨床教學中PBL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09):18-20.
作者簡介:
吳靜蓉(1969-),女,漢,四川三臺人,大學本科,副教授,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生物學。
高劍坤(1971-),女,漢,四川綿陽人,博士研究生,研究員,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腫瘤生物學。
左宇(1980-),男,漢,四川綿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遺傳學。
王谷(1969-),女,漢,四川眉山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生物學。
張靜(1980-),女,漢,四川綿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分子生物學。
基金項目: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川港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
課題名稱:成效為本的專科臨床醫學專業生物學課程教學設計的研究與開發(編號:19YB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