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貴
摘 要:本文總結了幼兒園有效開展自主游戲的策略:一是給幼兒選擇游戲的權利;二是幼兒參與自主游戲環境創設;三是加強教師對自主游戲的指導。
關鍵詞:幼兒園;自主游戲;策略
幼兒常常在游戲中學習知識,游戲為幼兒學習營造了輕松愉悅的氛圍,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學習場域,對于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造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強調了自主游戲在幼兒學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即滿足了幼兒的興趣與發展需要,充分發揮了幼兒的學習自主性,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使幼兒可以創造性地開展游戲活動。本文僅結合教學實踐總結有效開展自主游戲的策略,以期促進自主游戲的健康發展。
一、給幼兒選擇游戲的權利
“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這是《指南》所著重強調的。雖然傳統的幼兒園游戲化課程進行了大量的生活化、游戲化的探索,但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在游戲內容的選擇、游戲主題的確定等方面存在“高度管控”的現象,幼兒鮮有自主選擇的機會,結果游戲活動的質量與效果并未達成預期的設想。根據這一現實情況,在自主游戲的時間里,我們允許孩子們從自身的生活實際出發,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游戲主題,從而使游戲活動更富有創意,更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提高他們的游戲積極性與主動性。
如有的孩子家里是開超市的,自主游戲時他會主動邀請小伙伴一起玩“開超市”的游戲,有的扮演收銀員,有的則扮演顧客,幼兒間的互動非常頻繁,如“請問,這塊橡皮多少錢?”“一元。”“這個棒棒糖是什么味的?”“今天促銷,大家可以多買一些。”“歡迎下次再來。”孩子們非常投入,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游戲活動中來。這樣的游戲是對幼兒眼中生活的再現,有效提升了他們的已有經驗。當然,我們還可以用談話、視頻等形式激活幼兒的已有生活視象,引導幼兒將熟悉的、真實的生活內容搬進游戲,從而通過大量的“假裝”類游戲學習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了解周圍的世界。給幼兒選擇游戲內容、主題的權利,將會使游戲變成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并促使他們長時間專注于游戲。
二、幼兒參與自主游戲環境創設
在游戲環境創設方面,教師常常親力親為,卻不給幼兒參與的機會。因此常常發生費時、費力創設的“高大上”的游戲環境,卻無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尤其是形成文字的游戲規則對幼兒游戲來說缺乏實用價值,無法充分發揮環境的隱性教育功能。首先“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而環境的創設過程亦是不可忽視的教育資源。在自主游戲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邀請孩子們參與進來,通過師幼互動,運用孩子們的作品來創設環境,將會使環境更富有童真童趣,更使孩子們關注環境,從而使幼兒與環境進行充分地互動。如娃娃家游戲時間到了,孩子們來到房間,發現床、娃娃、桌椅柜子等玩具,反復使用這些材料孩子們會感到厭倦。于是師幼就可以共同討論:接下來的游戲應該把房間設計成什么樣?在小房間里玩些什么?有些玩具還可以怎么制作?用什么來代替一些材料?需要教師提供什么?等等。在幼兒參與游戲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還要為孩子們提供大量的動手操作的機會,此時孩子們會用幾塊不同形狀的積木來代替原來高結構的桌椅板凳,但這些成年人往往想不到。在幼兒參與環境創設時,教師要給他們充足的時間與空間,鼓勵他們進行獨立思考,與小伙伴進行分享、交流,當他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困難時,教師會為他們提供幫助,從而使他們成為環境創設的主人。
三、加強教師對自主游戲的指導
有效開展自主游戲,推動幼兒深度學習,必須加強教師指導,而教師的游戲指導要植根于觀察。通過有效的觀察教師可以了解幼兒的游戲水平、興趣愛好、發現存在的問題,接下來通過專業分析制定促進幼兒發展的指導方案,并為幼兒游戲提供恰當的支持與幫助。
在自主游戲中,教師努力轉變角色,使自己成為一名稱職的觀察者,觀察幼兒游戲時的具體游戲行為、他們的想法、游戲時所使用的技能、使用了哪些材料、有沒有與小伙伴合作的愿望,等等。在自主游戲中,教師還是一個保護者,即需要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安全的游戲環境,認真觀察幼兒游戲過程,發現安全隱患立即付諸行動消除不安全因素;教師還是幼兒自主游戲的合作伙伴,特別是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講,教師可以和孩子們一起游戲,通過角色示范引導孩子們模仿,給他們及時的回應,促進游戲的順利進行。
幼兒園自主游戲給了幼兒自主選擇、自主探究的機會,他們擁有大量的時間與空間在自然狀態下借助游戲的方式學習并獲得發展。對于自主游戲的實踐與探索是非常有意義的。本文結合自主游戲組織與實施的具體情況展開探討,以期為教育同仁開展自主游戲,構建游戲化課程提供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熊新潔.讓游戲點亮孩子的童年——主題背景下幼兒自主游戲的開展J:.課程教育研究,2017(35):28.
[2] 陸玲.我的游戲我做主——淺談幼兒園自主游戲的開展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