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社會經濟水平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國民的生活質量有了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逐漸加大了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視程度。現階段,社會安定繁榮,物質生活豐富,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經過繁重的社會勞動,為了能夠緩解疲勞和豐富生活體驗,通常會參加一些群眾文化活動,這能夠有效的提升生活質量和愉悅心情。其中在群眾文化活動中,音樂類的文化活動是較為常見的,也是十分受追捧的文化活動,為能夠提高群眾的音樂審美能力,增加群眾的音樂文化活動的參與度,以此促進我國的群眾文化活動事業的發展。由此可見群眾文化活動對人民群眾的重要性,所以在國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要加大對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視程度。為能夠有效提升群眾,對于音樂有關的文化活動高質量的參與度,社會必須要加大對群眾文化活動的支持力度,并且人民群眾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以及提高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旨在為我國的和諧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幫助。
關鍵詞:文化活動;精神文化;音樂審美
引 言
我國是一個文化基礎深厚且多樣的國家,并且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歷史發展長河中,沒有出現文化斷流的國家。當今社會,雖然物質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人民群眾長期處在高強度的生活壓力下,這就導致了群眾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影響,這也是不利于社會穩定發展的。為有效緩解人民群眾的生活壓力,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人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重視度,在社會活動中,多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這樣不但可以緩解群眾的生活壓力,還能夠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多種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中,音樂舞蹈類的活動,是比較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因此在發展社會群眾文化活動中,可以加大對音樂和舞蹈類活動的支持力度。
一、音樂審美的定義
審美觀是人類具有的獨特鑒別能力,在審美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識,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充分的體現了每個人的審美都不相同[1]。審美的定義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是有自主意識的,能夠對觀察到的事物或者感受到的事物做主觀認識,并且對此事物產生欣賞、評價和判斷的過程。根據審美的定義可以總結出,音樂審美主要是,人民在參與社會文化活動的同時,對音樂進行的欣賞和評價過程。人類是感情豐富且感官靈敏的生物,其對音樂更是有著獨特的認識,舒緩的樂曲能夠對身心起到放松的效果,激昂慷慨的樂曲則能夠激發人民的激情,所以音樂審美中,不同的音樂會給人造成不一樣的感受。音樂本來就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在進行音樂表達時,群眾會通過音樂的制作人和制作背景,對群眾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群眾長期參與音樂有關的社會文化活動時,其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都會發生改變,直到擁有了一種新的鑒賞能力,則是音樂審美能力。
二、群眾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長期的在面對音樂時,會逐漸體會到音樂的魅力所在,也會提高自身對音樂的感知力和理解力[2]。音樂的創作源于生活,所以提升群眾的音樂審美能力,不僅可以提高人民參與社會音樂文化活動的質量,還可以有效的讓人民提高對生活的認識,并且提高生活質量。
(一)體會音樂作品的意境
好的音樂能夠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糧,在感受音樂魅力時,應該用心去體會,只有學會用心去看待問題,才能真正的聽懂音樂所表達的意境。具有影響力的音樂,都是作者在深刻的生活體驗中得到的靈感,因此音樂的背景,通常是音樂的內涵所在。人民群眾在進行音樂活動中,不能僅僅依靠聽覺去感受,就比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如果僅僅看到演奏者的高超鋼琴彈奏的技巧,不結合音樂的制作背景,是無法真正體會到音樂中的意境的,也不會被感染。只有在了解貝多芬的創作經歷和背景,以及作者所經歷的生活苦難,才能真正的被音樂觸動,感受到其中的內涵,這也是音樂的魅力。
(二)培養人民群眾的節奏感
音樂具有一定的音律和音調,并且有著較強的節奏感[3]。以此在音樂審美中,也不能只用心去感受,要學會如何去聽。在長期的音樂活動參與中,人民逐漸對音樂產生了鑒賞能力和評判意識,這說明音樂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社會群眾文化活動中,經常會有音樂的介入,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背景,都存在著相應的音樂節奏。例如我國的《《義勇軍進行曲》》,其高昂、激奮的節奏,能夠讓聽者深刻體會到,我國人民對國家解放和民族崛起的深切渴望。由此可見提升群眾,對音樂節奏的把控技能,也是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掌握音樂節奏的基礎上,人民群眾不僅可以提高參與社會文化活動的質量,還能夠充分的提高人民群眾的鑒賞能力。
(三)以培養想象力為基礎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的感知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強弱,直接與音樂審美能力成正比。在對音樂進行鑒賞時,要發揮人的自主想象力,要把自身融入到音樂中,跟隨音樂的節奏去延伸思想,直到體會音樂存在的內涵。由此可見,想象力對音樂鑒賞有著重要意義,在音樂審美能力提升的過程中,要加大對群眾想象力的培養,音樂響起時,群眾要根據音樂的節奏展開想象,通過不同的層面,不同的情景模式,對音樂做深刻的剖析,以此了解音樂要表達的思想。
三、培養群眾音樂審美能力的必要性
現如今,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民群眾的生活壓力也隨之加重,這不利于群眾的身心健康發展[4]。為有效的緩解人民群眾的生活壓力,釋放群眾心理的壓抑情緒,相關部門應該積極開展有益的社會文化活動。有關音樂的社會文化活動開展,可以有效的提升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水平,以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積極培養人民群眾的音樂審美能力,增加群眾參與社會文化活動的積極性。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歌舞表演等形式進行音樂審美,群眾在經過長久的音樂鑒賞中,逐漸提高審美能力以后,便可以對音樂產生更進一步的理解,并且對音樂節奏的掌握上也得到提升。由此可見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不僅有利于人民群眾緩解生活上的壓力,還能夠促進我國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
結 語
綜上所述,音樂審美能力能夠有效的,提高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文化活動的熱情,對我國的文化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提升音樂審美能力的過程中,不能單一的,依靠聽力進行音樂鑒賞,還要用心去體會音樂背后的故事,然后展開想象力,將自身融入到音樂中,以至于能夠深刻的感受到音樂中的意境。音樂審美能力提高后,廣大人民群眾就能夠從音樂中,釋放生活壓力,緩解緊張的情緒,提高生活質量。此外,對于音樂創作者,應該對創作一些,對人民生活具有積極影響的作品,來引導人民時刻以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
參考文獻
[1] 焦音. 章枚音樂美學思想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8.
[2] 呂昕凝. 福州市中老年業余合唱團的發展歷程及推廣策略[D].福州大學,2018.
[3] 黃瓊. 文化展演背景下湘西苗族鼓舞文化功能的嬗變研究[D].吉首大學,2017.
[4] 蘆煒彬. 新民歌多元形態發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
[5] 梁華春. 梁村廣場舞的發展調查及其對鄉村文化的影響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16.
作者簡介:李慧(1975.2—),女 ,漢族,山東平邑,本科,群文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音樂,單位:平邑街道辦事處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