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修森
摘要:每一位從事教學的老師,都清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特別是小學數學的教學,作為課堂活動組織者的教師,更要重視對課堂教學的引領藝術,只有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有效的引領,才能使每位學生獲得必需的知識。究竟如何引領,我在教學中嘗試了幾種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數學規律;數學世界;策略
一、制造懸念,讓學生大膽想象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有些同學往往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這時,老師可以充分估計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認識或思維誤區,有意識地設計懸念,讓孩子們大膽猜想,從而使知識在孩子心中強化。例如,在學習“比的基本性質”后,學生都能熟練掌握這句話,但做題的時候,有的同學用的不是多么準確,我就出了:如果ax3=bx4,那么a:b=():()。同學們很快能得出結論,我又出了ax()=bx()那么,a:b=():()。這時孩子們都很迷茫,我也故作吃驚,在大家渴望知道結果時,有幾個同學膽怯地舉起了小手。一個學生說:“老師,這道題答案不能確定,你在騙我們!”我笑了笑說:“你很聰明。這就是我們學習數學的樂趣。要學會靈活運用知識,才能解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蓖瑢W們聽后,會心地笑了。他們在親身經歷中受到了啟發。
二、創設恰當的氛圍,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數學知識
數學不僅僅是課堂上能夠學會、掌握,在活動中也可以親身體驗數學知識。在學“圓的周長”這部分內容時,我便利用課外活動,讓同學們從體育器材室拿出呼啦圈,到學校操場上。然后,我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其中一個組選出一個組長,在呼啦圈上用紅領巾記個記號,并在其他三個同學的“監視”下,在操場上量出一圈的長度,其余三個同學把呼啦圈并列擺在地面上,看看擺幾個。然后,同學調換角色,再次擺一擺,最后讓每個組匯報一下測量結果,并和其他組的同學交流,探索規律,得出結論:圓的周長始終是直徑長度的三倍多一些,并由此引出數學家祖沖之。整個活動中,同學們都得到了親身體驗,回到教室,我與同學們真誠交流,探討有關圓周率的奧秘,驗證得到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圓的周長=直徑x圓周率。同學們樂在其中,并學到了應該學的知識。
三、鼓勵同學多動腦,大膽嘗試解題多樣化
在課堂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探討,解決問題,鼓勵他們想出不同的方法,展現自己的解題策略。例如,教學“工程隊修一條水渠,原來打算每天修0.3千米,20天可以完成任務,結果15天完成了任務,實際每天修多少千米?(用比例知識解答)”時,很多同學都知道該題的工作量一定,這是一個反比例應用題,并能正確列出算式:15x=0.3x20。在學生講解后,我便提出:能不能用正比例知識解答?同學們陷人思考中,有的同學小聲討論,不一會,同學們便得出兩個算式:15:20=0.3:X和15:20=X:0.3。哪個對呢?讓學生討論,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他們很快會驗證第一個是正確的。為什么?趁機給同學們強調他們的工作時間和工作效率成反比這一關系,這樣通過不斷地交流、探討,使得同學們的個性思維得以張揚,創造火花得以萌發。
四、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數學規律
匈牙利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通過自己動手,發現的東西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一次,在學習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之后,我在黑板上出了一個問題:最少需要幾個相同的小正方體才可以擺成一個稍大的正方體?如果生硬地讓學生回答,有的同學可能答不準確。我便拿出若干個小正方體木塊,讓學生分組輪流去擺,去觀察,去數一數,學生就能得出是8個,而且還能說出自己的想法。通過猜想、試驗、驗證,最后自己便發現一個規律:這個大正方體的體積與它的棱長有關,而一行擺幾個小正方體決定了它的棱長的大小。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币虼耍跀祵W教學中,我們老師要傾注愛心,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多替孩子們著想,只有我們老師真正融人到孩子中間,才能有效地引領他們走進奧妙的數學世界。
參考文獻:
[1]林碧卿.讓小學數學課堂成為引領孩子快樂成長的空間[D].時代教育,2009(3):214-214.
[2]呂榮和.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多元化教學引領學生學好數學[D].小學時代(教師),2011(3):62-62.
[3]王永清.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模型思想的融入[J].知識窗(教師版),2018(3):70-70.
[4]國玉龍.淺談數學思想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方法及教學效果[J].課程教育研究,2014(11):138-139.
[5]段桂菊.如何將生活實際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5(9):91-91.
[6]李曉暉.智慧引領,師生共贏——關于如何引導學生學好數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11):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