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芝堂
摘 ?要:計算是小學階段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主要形式,計算能力的高低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效果,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的重視起課堂的計算教學,并在計算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對學生計算能力和計算綜合素養的培養,為學生未來更好地開展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將就培養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有效策略進行討論和研究,希望可以為小學數學教師的培養工作提供思路借鑒。
關鍵字:小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策略;探索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師更加注重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也在教師不斷的努力和幫扶下,有效促進了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如學生對基礎性的算理和算法理解的不到位,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沒有掌握有效的計算方法等,需要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過程中進行反思和改進。
一、重視基礎算理算法教學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要建立學生在擁有厚實的算理算法知識儲備上,試想如果班級學生連最基本的數學符號、數學概念和數學計算原理等知識內容都不了解,那就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將無從談起。因此,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過程中進一步重視起對基礎性算理和算法的講解,真正助力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提升計算能力。例如,在學習《四則運算》小節內容時,教師要全面化和具體化的對加減乘法算理算法、加減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不同符號的優先級、有關0的運算等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較好地掌握這些算理算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真正地對這些內容進行有效認知和熟練應用。當然,為了進一步提升對這些基礎性算理算法的教授質量和效能,一方面數學教師可以采用講練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如向學生講授一部分算理算法,為學生布置幾道練習題目,引導學生進行鞏固練習,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印象。另一方面,數學教師要合理的引入信息技術,如借助短視頻進行形象化與動態化的講解,借助思維導圖理清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使用VR進行模擬計算演示。讓學生較好地對這些基礎性的內容進行學習和掌握,從而真正的打牢自身的數學計算基礎知識儲備。
二、注重良好計算習慣培養
良好的計算習慣是學生高效進行數學計算的基礎和前提,小學數學教師要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重視起對班級學生良好計算習慣的培養,積極探索培養學生良好計算習慣的方法和策略,從而讓良好的計算習慣助力學生計算綜合能力的提升,為學生未來的較好發展助力。其一,認真審題。小學階段的計算包含多種形式的計算,如應用題目的計算、分數和整數的計算等,需要引導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如在拿到一道題目之后,要引導學生認真的進行審題,看一下式子中都包含哪些符號,這些符號之間有什么樣的對應關系,不同符號的順序是怎樣的,是否要求在計算后加上單位等等,只有認真進行審題,才能更加精準的進行解答和計算。其二,認真書寫。在計算過程中要讓學生認真的進行書寫,做到數字書寫準確、字跡清晰不潦草,同時在書寫中要準確定位不同數學符號的位置,每個數學符號的先后順序,避免抄寫符號或者數字出現錯誤,進一步提升計算的質量。其三,做好檢查。當整體的計算結束后,要引導學生進行計算檢查,如按照計算的過程進行演算,看一下是否丟落數學符號、數位是否對齊、橫式是否有寫得數、是否丟掉單位等,并對這些錯誤進行有效的改進,從而進一步提升計算的正確率,有效的助力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
三、強化數學計算方法教授
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是提升學生計算效率和質量的關鍵,也是引導學生更好把握計算規律的重要途徑,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的在日常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強化對計算方法的講解和教授,從而不斷引導學生開展更為高效的計算,助力學生計算能力的全面提升。其一,“連續減法”所謂連續減法就是將一個難以計算的減法,拆分成兩個容易計算的減法式子,如“13-9=?”,一年級的學生或許會在解答中遇到些困難,這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式子拆分成“13-3-6=?”這個式子,很顯然學生可以快速的得出式子的結果為7。其二,“多減加補法”,所謂多減加補是指在計算過程中在一個式子中多減某個數,在另一個式子中少減某個數,以達到簡化計算的過程,如對于式子“13-9=?”可以看成“13-10+1=?”很顯然后者更容易低段的小學生進行作答。
總而言之,要想進一步在數學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強化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需要小學數學教師有效的重視起對基礎性算理和算法的講解,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計算習慣,并強化對計算方法和技巧的教授,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助力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春生.小學生計算能力培養初探[J].甘肅教育,2015(15):98.
[2]李珍.小學生數學計算策略教學[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4):34.
[3]高向紅.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15(0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