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
摘 ?要:課堂是師生展開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效率是師生共同追求的目標。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我們首先應當知道師生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引導和被引導,而不是灌輸和被灌輸,進而再結合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理念,設計出能夠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教學策略,達到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數學;教學效率;多媒體技術;有效分組;貼近生活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時期,學生在課堂中很少發言,這就導致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消極性,最終也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造成了課堂教學效率的低效性。因此,作為一名處于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師,我們應當想出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從而綻放出精彩的高中數學課堂。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改善課堂學習環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以及教學資源的不斷豐富,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傳統教學中那套單調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今學生的發展需要。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環境,為課堂帶來新的光彩,使學生在多媒體技術所創設情境的作用下高效學到知識,也使得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可以得到相應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這一節時,首先,我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依次播放了飛機的三視圖,又為學生播放了皮影戲部分的片段,由此通過動畫演示投影的形成過程,為學生高效理解知識做了鋪墊,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我通過畫板為學生動畫演示了長方體三視圖的形成,避免了學生去抽象地想象,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之后,我讓學生嘗試了畫圓柱、圓錐、球和圓臺的三視圖,由此通過讓學生進行實踐,深化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最后,我讓學生交流了這節課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展開這堂課的教學,改善了課堂原本枯燥的環境,使課堂充滿了生機,提高了學生識圖畫圖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大大提高了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進行有效分組,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分組是新課改背景下廣大教師非常熱衷的一種教學方法,這一方法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很好地踐行了新課改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但是許多課堂中的分組只是流于形式。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我們應當對學生進行有效分組,使學生在合作中互幫互助,以求實現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
例如,在教學《簡單的三角恒等變換》這一節時,首先,我采用復習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聯想,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活躍了起來。然后,我按照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將學生劃分成了組內成員能夠互幫互助的學習小組,在課件上為學生展示了代數變換和三角變換的式子,讓學生討論代數變換與三角變換的不同,由此引導學生得出了三角恒等變化的重要特點。之后,我在黑板上引導學生推導了半角公式與和差化積公式,并通過具體的習題加深了學生的記憶,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拓展了學生的解題思維。最后,我讓學生交流了這節課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效分組,給學生構建了一個有活力的課堂學習環境,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了課堂學習當中,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切實實現了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
三、貼近生活教學,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高中階段學生在接觸高中數學知識之前,已經充分認識到了數學和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但是由于部分高中數學教師沒有將生活元素有效地融入課堂教學中,降低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我們應當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元素,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使學生充分學到數學知識,達到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冪函數》這一節時,首先,我在課件上展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果某人t秒內騎車行進1km,那么他騎車的平均速度用函數如何表示?由此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實例中進行總結,從而自然引出了冪函數的一般特征。然后,我根據具體的函數圖像為學生介紹了冪函數的定義,引導學生分析了冪函數的簡單性質。之后,我通過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思維,通過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更加易于領悟冪函數的相關知識。最后,我對這堂課做了歸納總結,讓學生交流了這節課得到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貼近生活教學,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大大提高了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高中數學教師,對待教學我們也應當根據新時代下新課改中的教學理念來設計教學策略,從而實現學生的長遠發展,以及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馬驥.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9(31):129.
[2]管兵.構建以人為本教學模式,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