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帶一路”的偉大戰略構想,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發展與創新,符合時代發展的新形式,契合全球發展的新目標,是整合沿線旅游資源,推動旅游業發展的新視角。在沿線各國的群策群力下,不論是國家的基礎建設還是國與國之間的便利往來都在進行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推動了政策、資金、信息、人流等要素向沿線重點區域快速流動和聚集,為旅游經濟發展提供了鮮活的發展要素。
關鍵詞:一帶一路;馬克思主義;旅游業;旅游資源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理論來源,為我國正確的把握世界歷史規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有利于我國更好的把握“一帶一路”的理論構建。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戰略構想,通過依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現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緊密高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以和平共融互通有無為基礎,促進與沿線國家開展戰略經濟合作關系,增強與沿線國家文明文化的交流溝通,進一步促進沿線各國旅游業的發展。2015年,我國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自此“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落地實施。其中“加強旅游合作,擴大旅游規模”方針政策的提出得到國際范圍內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
1“一帶一路”沿線旅游的比較優勢
1.1旅游資源豐富。截至2019年,“一帶一路”沿線區域范圍約為6771.52萬平方公里,沿線包括中亞、西亞、東南亞、亞歐、非洲等廣大地區,國家數量達到69個,沿線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數量達到18404個,世界自然遺產地數量達到62個,分別占全球總數的75%和32%。據國家旅游局預測,“十三五”期間,有1.5人次的國民將邁出國門分散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屆時將為沿線國家帶來2000 億美元的消費收入,同時將會有8500萬人次沿線國家民眾來華旅游,貢獻1100 億美元的旅游消費。
1.2市場發展潛力大。截止至2019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GDP 為 27.4萬億美元,以占世界 GDP 的 38.2%好成績展示出其強大的經濟內驅力。2013 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全年接待國際入境游客人數分別占世界總量的75%,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 2030 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游客接待量將增長至18 億人次。其中,亞歐的確將達到70.7%,非洲區比重也將由 2019 年的5%增長至7.4%,中東區的比重也將由 5% 增長到 8.2%。與此同時,沿線國家通過加強區域協調機制、旅游基礎設施共建、旅游信息交流共享、旅游客流互送、旅游投融資放寬等方面政策溝通,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溝通,向世界人民展現良好的國際形象的同時展示了沿線旅游巨大的發展潛力和雄厚的市場基礎。
2“一帶一路”沿線旅游面臨的主要問題
2.1生態環境脆弱。“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雖然自然資源豐富對于消費者有著不可替代的吸引力,但是生態破碎化狀況非常明顯,海岸地帶海拔 200 米以上的占比為68.7%,1 000 米以上占比 22.7% 。東西部被大量的森林覆蓋,氣候宜人,風景秀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中部則充斥著荒原和沙漠,土地貧瘠,環境脆弱,資源欠缺,經濟落后難以開展獨具特色的旅游項目,開發難度較大。而嚴重的沙漠化也使“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成為全球淡水資源最為短缺的地區,用水矛盾、水生生產率低、農業用水占據較多的水資源等因素使該地區的難以大力發展旅游產業。
2.2基礎設施不足。受到技術水平、人才儲備、修建成本、環境制約等因素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建成時速超過200公里的國家只有中、德、意、荷四國,跨洲際鐵路網特別是高速鐵路網的缺失嚴重制約了內陸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例如,俄羅斯雖然領土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但是因為其高速鐵路仍然處于前期規劃當中,各類基礎設施不健全,旅游資源未得到有效開發,造成俄羅斯目前旅游業不溫不火的現狀。交通等設施的發展不均衡嚴重影響了 “一帶一 路”沿線地區的旅游形象,制約了“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旅游的規模建設與開展。
2.3安全環境缺乏。“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國家眾多,關系復雜,其中北非—中東—西亞—南亞—東南亞這一弧形“震蕩帶”,涵蓋了世界民族宗教沖突近50%。嚴重的宗教沖突和諸多的民族矛盾使中東和南亞一直處于恐怖主義的嚴重威脅之下,恐怖襲擊、政局動蕩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于旅行安全的信心。而上述“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國家間信任的確失,安全合作的停滯,影響著“一帶一路” 國際旅游帶的全面推進。
3“一帶一路”沿線旅游發展的應對措施
3.1加強合作建立國際旅游網絡體系。我國作為“一帶一路”戰略倡議的提出者和踐行者,應當積極與沿線地區加強合作,組建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共同參與的國際網絡體系,加強在政策引導、資金投入、旅游規劃、 資源開發、市場影響、市場監管、交通設施、基礎建設等方面的戰略合作,以重點城市為節點,以成熟景點為基礎,以交通設施為連線,由點連線,由線成面,重點建設古絲綢之路沿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及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的熱門城市,重點開發具有歷史文化氣息的人文景區和自然景觀,破除沿線地區的交通障礙,打通沿線的確的高鐵線路和航班,建設“一帶一路”國際旅游交通網絡和國際生態旅游線路網,打造完整統一的國際旅游網絡體系。
3.2加強沿線地區生態環境和環境治理的交流與合作。在加強“一帶一路”沿線旅游建設的同時一定要秉承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這一理念,在進行開發的同時做好沿線地區自然資源的保護及環境檢測工作,積極開展各項國際間的生態旅游交流與合作和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在構建旅游產業的同時普及環保觀念,將科研宣講帶入環保范圍,對環保帶來的實際效果、情況對比進行解說和演示,加大資源保護基礎設施的投入和生態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沿線地區先進經驗的交流與合作,克服盲目性與隨意性,增強嚴謹性與科學性,沿線地區通力合作,打造和諧文明的“一帶一路”旅行線。
3.2有效解決爭端深化合作實現互聯互通。馬克思理論認為,現代的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消除所有生產和資本積累障礙的進程,但全球化不能消除不同國家發展的不穩定現象和不平等現象。因此,在實現“一帶一路”地區網絡體系和環境保護的同時應當將解決沿線國家之間的矛盾與爭端作為重要課題來進行深入思考。開展以合作共贏為基礎的多端談判,以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多元化發展趨勢為切入點,大力推動協調解決國家與地區之間的矛盾沖突、利益爭端,加大力度促成《爭端解決協議》的簽署,做好解決爭端的前期鋪墊工作,使沿線地區國家經濟交流自由化、便利化,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和平穩定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旅游經濟的開展創造穩定、安全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趙紫延;張俊橋.淺析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J];長江叢刊;2017年35期
[2] 張廣宇、沈興菊、劉韞: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的國際區域旅游合作研究”,《四川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5 年第3 期,第53 - 58 頁.
[3] 郭鵬、董鎖成、李澤紅等: “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業格局與國際旅游合作模式研究”,《資源科學》,2014 年第12 期,第2459 - 2467 頁.
作者簡介:康敏1987.11.25女河北蔚縣漢古巴哈瓦那大學 博士在讀 青海省農牧業信貸擔保公司 風險管理部 業務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