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芳
摘要: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節奏則是音樂的脈搏,是音樂的生命。旋律離不開節奏,節奏卻可以單獨存在,一切音樂情緒都是以一定的節奏運動來體現的。合理多樣的節奏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節奏感,還可以很好地調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理解、表現能力,使音樂教學的開展更加順利,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音樂 節奏
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進一步提升,讓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音樂學科也被列人了初中學業水平測試中。在提高音樂素養這一環節里,要想獲得很好的效果,那么,理論基礎的學習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的靈魂、骨架,任何音樂都有鮮明的節奏,學生對于節奏良好的學習掌握有助于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及自身樂感的形成,也為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音樂知識提供相應的保障。本文將從節奏教學的現狀與重要性進行論述,通過節拍、語言、身體動作的方式方法訓練進行探索,并對一些譜例進行分析,強調了節奏在音樂中的重要作用及掌握好節奏的重要性。
一、音樂教育中節奏教學的現狀與重要性
(一)音樂教育中節奏教學的現狀
從我國的教育情況看,中小學教材中相應的歌曲大部分都有對應的節奏練習,但傳統的教學模式更重視旋律的作用,所以大多教師對節奏的關注度并不夠。因此,多數教師在教學中的節奏練習方式非常單一,多以用手打拍子或用手劃拍子,以節拍規范節奏的形式進行簡單節奏訓練,有的老師甚至一句話就帶過,最終導致學生對于節奏根本就沒有重視的意識。現代教學模式的改革大潮已經興起,隆陽區在教育局以“田園教育”創建“生態課堂”為理念的引領下,各中小學教師積極推進課堂改革,不斷提高課堂效率,一場名為“田園教育”的改革探索正在悄然展開。根據這一主題,音樂教學也應大膽改革創新,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教學的趣味性,加強節奏的講解與練習,讓學生理解節奏的重要作用,從而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理解、表現能力。
(二)音樂教育中節奏教學的重要性
絕大多數人認為音樂的節奏就是音符時值關系的組合,從而忽視了節奏獨有的特性,音樂是有生命力的,節奏好比生命的骨架沒有節奏的支撐就失去生命力,動人的旋律就不能表現出來。雖然我國引進國外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奧爾夫教學體系和柯達伊教學法這三大著名音樂教學法已經很多年了,但教師們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使新的教育思想與觀念不能及時融人到教學方法中。我們把三大教學法教育方式進行總結,可以看出音樂教學的第一步是從節奏體驗抓起,這需要教師們有意識、有目的地加強對節奏這一音樂元素的認識,掌握新的教學方式,加強學生對節奏的練習,從根本上改變節奏教學過于單一枯燥的狀況。節奏作為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可以說,音樂的起點是節奏,終點還是節奏。就像音樂家們,他們最終要學習和解決的還是節奏問題。這三大教學法在節奏的訓練上都具有完整的教學設計和嚴謹的教學結構。如: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強調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繼而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奧爾夫教學體系強調結合語言的節奏、動作的節奏來訓練和培養兒童的節奏感;柯達伊強調節奏讀法進行節奏訓練,邊拍手邊口讀的方式,從語言的多樣性訓練和培養學生。在這些教學法當中,它們無不強調節奏在音樂的學習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二、節奏教學的訓練方法
(一)通過多媒體進行訓練。在音樂教學的節奏訓練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為學習者創造一個適合學習的音樂環境,讓學習者在音樂的世界中進行學習。節奏的變化豐富多樣,目前常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多媒體教學課件也是常用的教學工具。如:通過多媒體視頻播放各種聲音讓學生模仿:水滴聲、動物的叫聲,各種交通工具的聲音,等等。這些聲音最好來源于生活,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接著,教師可讓學生發現這些聲音中的節奏,再通過手、腳、身體表現出來。另外,在節奏訓練中還可以設定某一種特定的音樂類型,再通過多媒體播放這一種類型音樂節奏的分解元素,讓學生了解音樂節奏元素的相關知識,之后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作。這就實現了《音樂課程標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通過動作進行訓練。節奏與動作包括聲勢和身體動作兩方面。聲勢的基本形式包括拍手、跺腳、拍腿和捻指四個方面,代表著音樂的四個聲部。歌曲《雪絨花》的教學,這首曲子是三拍子,在節奏訓練方面教師帶領學生用捻指的方法:先拍掌、右手捻響指、左手捻響指,嘴可以輕哼旋律。學生雙手和嘴的并用,使注意力高度集中,訓練成果也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在記譜上,可以把手和腳的分開記,有利于學生識譜。最初練習時,可以降低難度,把學生分為四組,一二組用手,三四組用腳,然后由易到難,因為人的雙手雙腳可以分開拍打,隨后可以手腳同時進行。從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四拍子開始,每小節應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一拍休止為主,盡量練習的時間要長一些,并反復練習。這種方法訓練了學生的手腳配合,也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要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節奏型的訓練要根據其特點來,特別是帶有休止符和附點音符的節奏型。對于有休止符的節奏型,學生控制不好間隔時長,容易造成緊張感,出現這種情況時,可以在內心.默念休止時值,平復心態,對有體止的節奏型就容易掌握了。附點音符的節奏型,往往會忽略附點的時值,常常在時值沒有延續夠的情況下就停止了,要知道,作者對于每一個符號、每一個節奏型都有自己的設計和理解。如果學習者忽視了這些細節,那演奏或演唱出來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這些都是訓練的難點,所以教師要有耐心,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多給學生鼓勵才能有所收獲。
三、結束語.
節奏在音樂中的重要作用,決定了在音樂教學中不能忽視它的存在,并且應當把節奏的訓練放到教學的重要地位。只有教師重視了節奏的教學,學生才會在平時的練習中注重節奏的把握,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夠更好地感受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才能夠正確地表達音樂的情感。教師只要端正教學態度,用心設計每堂課,再枯燥的內容也能煥發出特有的趣味和光彩。
參考文獻:
[1]陳雅先《論音樂節奏的表現特性》[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4期.
[2]楊華《二十世紀音樂中的節奏形態》[D];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88年04期.
[3]陳小玲《音樂節奏認知重構及音樂節奏感的培養》[J];宜賓學院學報;2010年07期.
[4]楊麗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楊麗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