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淑萍
摘 ?要:在初中階段,英語是一門十分重要的課程,需要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英語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英語知識能力。但是,在現階段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課堂教學效率較低的現象,主要是由于教學模式、教學理念過于老舊等原因所造成的,從而難以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科的興趣,最終導致英語教學效率較低。在新課程教育背景下,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幫助學生為之后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甚至對之后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因此,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初中教學中尤為重要的任務。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
引言: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以及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上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新突破。教育部門明確提出在培養學生方面,不能只關注于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對于初中階段的英語學習,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書寫能力,加強學生對于英語的應用。因此,具體可以從學生、教師、課堂三方面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價值
隨著國際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英語成為了國際交流中的主要溝通語言。因此,在教育方面,對于學生英語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的增加。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對于初中英語的學習持以高度重視的態度,要求在教學中要著力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實現英語教學的最大價值。對于學生來說,提高英語課堂的有效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甚至對之后的學習以及生活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作為初中英語教師,要加強對有效課堂的重視,大力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
二、當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漏洞與不足
近年來,在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下,初中英語的教學發展十分迅速,教育部門對于英語的重視力度也在逐漸加大。但是,受到了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多數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方面存在著一些不足。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的“灌入式”教學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營造出的課堂教學氛圍過于單板僵硬,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過少,學生的真實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其次,在教學時采用的傳授教學方式,使得學生處在被動的狀態下進行學習,自身的自主能力和學習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由此,最終會造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也不高,難以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三、新課程下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確學生的主體位置
為了實現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的目標,在學生方面可以從以下兩點進行:第一,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在課堂中的主體位置。在課堂教學中,要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主要位置,教師則是處以輔助的位置,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度,從而提高英語綜合能力。第二,要明確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要讓學生正確認識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不要為了去應付考試而學習,加強學生對英語學科的重視程度,引導其自主的去進行英語的學習和探索,從而提高英語課堂的有效性。
(二)確立教師的協助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協助者。在進行課堂教學前,教師首先要根據課堂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性格特點,制定學生所感興趣的課堂教學方式,實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從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度。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實行互動式的教學,引導學生去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和問題思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問題能力,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實現有效課堂的構建[2]。
(三)建立情境式課堂教學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能夠直接影響到課堂效率的提升,對課堂教學質量也有較大的影響。英語是一門學習難度較大的學科,且知識內容較為枯燥乏味,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也不高。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融入到課堂學習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教師可以進行情境式教學模式,通過一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例子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并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教育背景下,提高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成為教育部門重點關注的問題,對學生之后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認識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實際特點制定相關的教學方式,找到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書紅.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5):71-72.
[2]董梅.新課程下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7(47):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