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丹
摘 ?要:音樂之美,美在旋律,亦美在情感、美在靈魂。獲得情感上的熏陶是音樂鑒賞教學的終極目標,只有當我們能夠從音樂中得到靈魂上的滋養時,音樂對高中生成長的促進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故要想提升高中音樂欣賞課的課堂教學質量,我們就不妨以適宜的方式強化學生在音樂欣賞課堂中的情感參與,讓學生們在情感的激蕩中獲得足夠的個性化審美體驗,提升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
關鍵詞:高中音樂 欣賞教學 情感體驗
音樂是一門以旋律為語言展現人的內心情感世界的藝術,對音樂中內在情感的體悟是音樂審美的基礎,個人情感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的參與促進了個性化審美體驗的生成。而要想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充分強化學生的課堂情感參與,我們就可以從情感的激發、情感體驗的放大和學生情感體驗的升華等三個方面入手,讓學生們能夠在情感的驅動之下充分利用整個身體和全部心靈參與高中音樂情感鑒賞活動,獲得能夠達到靈魂或生命高度上的感悟。
一、以境引情,助力情感激發
音樂欣賞本是一件主觀能動性活動,是由學生自主、自覺推進的。喚醒高中生的音樂鑒賞熱情,既是提升高中音樂欣賞課堂靈動性的有效措施,也是幫助學生完成個人情感在音樂鑒賞過程中的充分融注的有效方法。而多維情境明顯要比單純的音樂傾聽,更容易吸引學生。故在高中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以多維情境導入課堂欣賞活動,以多種感官體驗刺激學生的大腦中樞,促進學生個人情感在音樂欣賞課堂中的激活。
例如:在對《遼闊的草原》歌曲傾聽過程中,我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了蒙古草原風景視頻,然后問學生們:“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個民族的生活場景嗎?”“蒙古族?!睂W生答?!澳侨绻靡皇滓魳穪肀憩F遼闊的草原場景,你會選擇什么樣的曲調呢?”我問。“會用悠遠綿長的調子,這樣才符合草原的意境。”“應該是舒緩的長調。”學生紛紛答道?!芭叮磕俏覀円黄饋砺犚幌拢覀兿氲氖欠窈兔晒抛宓囊魳芳覀兿氲囊粯影?!”我繼續引導道。隨后播放歌曲《遼闊的草原》,并讓學生們說一說:該歌曲是誰寫給誰的,表達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并以此指引學生們完成音樂鑒賞活動。
在該歌曲教學過程中,我以視頻還原草原情境,讓學生們在對多維情境的欣賞中激活自身情感,在對遼闊草原風光的欣賞中找到悠揚、高遠的感覺,獲得了對蒙古民族音樂特點的個性化體悟。
二、以動引情,放大情感體驗
音樂是一門古老的情感藝術,也是一種頗具張力的情感展現形式。但在目前的高中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卻多以無聊說教和機械歌唱練習的形式推進課堂,根本無法展現音樂的靈活性、多樣性特點,無法帶動學生的整個身體和全部心靈。因此,要想在高中音樂欣賞課堂中,幫助學生們完成個人情感在課堂中的充分融注,我們不妨以增加肢體動作的方式放大學生們的音樂感受,豐富音樂欣賞課堂組織形式。
例如:在對保加利亞民歌《鳥兒在歌唱》的鑒賞過程中,我先為學生們展示了保加利亞人民載歌載舞視頻,并以循環播放視頻的形式,讓學生們從視頻中學習基本的舞蹈動作。接著,我播放音樂《鳥兒在歌唱》,并問學生們:“若在廣場上播放該首曲子,保加利亞人們會如何載歌載舞呢?”繼而,我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舞蹈創編活動,讓其在對舞蹈動作與歌曲旋律的一一對應中放大自己的音樂感受,真正感受到了該民歌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獲得了對該情感的深入感知。
作為一種模糊抽象的主觀性藝術,音樂留給聽眾的思維馳騁空間是廣闊的。每一位音樂傾聽者都可以用自己的情感經歷來解釋音樂,得到個性化的音樂欣賞體驗。而舞蹈創編活動的組織就給學生營造了一個自主表達個人情感的空間,促進了學生情感體驗在高中音樂欣賞過程中的暢快表達。
三、以問引情,推動情感升華
我們對高中生進行音樂欣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以音樂感化學生們,培養學生們的音樂鑒賞能力和音樂鑒賞熱情,進而讓其能夠在持續的音樂欣賞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內在品格。因此,在音樂課堂中升華學生情感無論是對課堂情感目標的實現來說,還是學生的品質提升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例如:在對歌曲《長江之歌》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感悟歌曲的內在情感,我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了紀錄片《話說長江》。然后,讓學生們以組為單位對如下問題進行探究:
(1)關于長江你了解多少?
(2)長江與中華民族的發展有何淵源?
(3)從《長江之歌》中你可以聽出哪些內容?
接著,學生們紛紛就上述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智慧的交鋒和觀點的融合中,充分的感知了中國人民對長江的贊美和感激之情,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建立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
綜上所述,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是流動的藝術,要想達成音樂欣賞課堂中的美育目標,我們就不能忽視在欣賞課堂中對高中生內在個人情感的激活,讓學生們能夠隨情而動,在對自我情感的充分舒展中獲得靈魂上的啟迪。
參考文獻:
[1]梁曉輝.美育視角下的高中音樂欣賞課堂建構分析[J].北方音樂,2019,39(22):183+190.
[2]黃娜.高中音樂欣賞課教學現存問題及改進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3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