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琪
摘 ?要:近年來,信息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為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實現提供了新的動力。當前,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已經從最初的計算機輔助教學階段過渡到今天的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階段,正在向“融合”階段演進。本文主要以小學語文學科為例,深入探討如何助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從而實現高效語文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科學技術的發展催生了眾多現代化的教育工具,并深刻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克服了傳統教學的一些弊端,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其產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其聽課的認真度,增強教學效果。但是在實際的運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對其過于依賴,課堂上沒有掌控好運用信息技術的時間,導致小學生產生視覺疲勞,對多媒體上呈現的信息和畫面也不再感興趣,這樣就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信息技術工具的優勢和作用也沒能充分體現出來。因此,在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轉變原來的對信息技術的看法,創新教學方法,科學合理地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手段來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一、樹立信息意識,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前提需要教師自身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工具的操作能力,這樣才能在最恰當的時機通過信息技術來提升教學實效性。學校方面,應該統一對任課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訓,使其充分意識到信息技術應該與課堂教學融合,這種融合并不是簡單地將教材上的知識,通過多媒體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工具呈現出來,而是應該讓信息技術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實現相互滲透,有機統一,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這樣一來,在課堂上,教師就能夠掌控好運用信息技術的時間和運用的環節,并能夠熟練地操作各種功能來呈現教學內容,掌握更多的運用技巧,同時注重人機互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增加課堂容量,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從而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二、借助信息技術工具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對文本的共鳴
語文學科屬于人文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理解相應的字詞,還要了解文本內涵的人文底蘊,而這些并不是僅僅依賴機械的講解就能實現的,還需教師將相應的情、理、景融入其中,完成對學生的教育。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工具來創設教學情境,將文本聲音、圖片等多種要素的融入,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直接將美麗的海底世界展現給學生。由于小學生生活閱歷尚淺,教師僅僅通過語言的描述難以讓他們真正地感受到西山群島的美麗和富饒,而如果能將海洋的場景真實地在學生面前再現,能夠讓他們感受到場景的壯闊,從而對其產生向往之情,在后續文本的學習中也能夠產生自主閱讀的欲望。再如,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看似十分簡單的話語,在沒有畫面和視頻呈現的前提下,學生只能通過“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來想象那些動物的腳印。而借助信息技術的展示雪景,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就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對雪景的贊美之情。
三、借助信息技術訓練學生的形象化思維
小學階段的學生生活閱歷淺,經驗少,他們的想象能力有限,但也正因如此,他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更加形象具體化的表達方式。小學語文教材上的有些課文難度較大,小學生理解起來難免有些困難,此時就需要教師考慮學生自身的認知規律,借助信息技術工具將教材上的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化,更容易理解。
比如,教學《詹天佑》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詹天佑是個怎樣的人?”學生很容易能夠找到“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關鍵詞語,然后教師再讓學生從仔細閱讀課文,找到能夠體現詹天佑的“杰出”“愛國”的文段,畫出相關的句子。初步感知其愛國情懷。然后在介紹詹天佑設計過“人”字形鐵路時,學生對于火車通過人字形鐵路上坡那段文本,難以理解。因為單靠閱讀,沒有形象直觀的畫面,難以體會時而車頭變車尾,時而車尾變車頭,很容易腦子里一團漿糊。這時教師就可以日通過電子白板給學生呈現一段動畫,把火車達到“人”字形鐵路時的情形展現出來,針對車頭和車尾的位置和動力變化要閃爍顯示,對學生的視覺形成沖擊力,體驗到信息技術與文字的巧妙相結合。最后對火車爬上山頂的過程進行觀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樣的畫面對于培養學生形象化思維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重要作用,合理地安排其運用的時間,全面地發揮作用。然后通過靈活地采用教學方法來創新信息技術工具的運用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助力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王淑珍.三尺講臺綻放課堂精彩——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J].吉林教育,2017(19):39-39.
[2]陳愛霞.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4(34):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