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峰
摘 要:歷史教學對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歷史知識框架的構建。它可以強化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整體把握,從而形成通史意識。此外,構建歷史知識框架,有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便于對知識的理解,告別死記硬背的痛苦,做到有效學習。
關鍵詞:知識框架;歷史知識;歷史素養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高考改革的部署,擺在考生面前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對學生歷史素養的考查。那么,學生的歷史素養該如何培養呢?難道還是停留在過去要求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死記硬背?課上教師對知識點的“填鴨式”講授,課后學生“排山倒海”般的試卷狂做?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筆者認為構建歷史知識框架是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關鍵所在。那么,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對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究竟有何重要性呢?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以簡要的分析:
一、構建知識框架,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整體把握,形成通史意識。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初中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注重對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學生沒有形成歷史思維。到了高中,由于科目的增多,學生又產生了嚴重的偏科現象。部分高中生的能力又達不到教材的要求,無法形成歷史素養,即簡單歷史知識的記憶、歷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歷史教學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因為初中不注重對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進入高中后,學生對歷史認識不夠全面,無法把歷史知識點、線、面有機結合,也就很難形成通史意識。在專題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掌握歷史知識在時間上的縱向聯系,還要把握專題之間的橫向聯系。只有強化對歷史知識框架的構建,學生才能夠理解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從而形成通史意識。下面就以人民版教材為例略述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對學生通史意識形成的重要性。
人民版教材經濟史專題五、專題六在知識的設置上體現了歷史知識專題間的縱向聯系。即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活動,這些行為為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原始資本;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第一次工業革命,而工業革命又推動資本主義進入自由競爭時期;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進入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于是引發了1929年~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進入專題六)。要從根本上消滅經濟危機,必須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但是資本主義社會就是要追逐利潤,因此不可能實施生產資料公有制。如果要想緩解經濟危機,就不得不加大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于是就有了《羅斯福新政》。羅斯福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新模式,使資本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兩個專題間知識的縱向聯系體現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此外,經濟史與政治史也存在橫向聯系。如:資本主義發展到自由競爭時期,它對外侵略的特征是掠奪原料和商品輸出為主。在政治上的表現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掠奪和商品傾銷;當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時期,西方列強的侵略方式轉向資本輸出,在政治上的表現是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當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經濟危機時,帝國主義為了轉嫁危機蓄謀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經濟與政治上的聯系體現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規律。所以說,構建歷史知識框架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歷史素養,也將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貫穿于教學之中。[1]
二、構建知識框架,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基礎知識,告別死記硬背,提高學習效率。
歷史知識框架的構建,便于學生掌握歷史階段特征及歷史分期,理解了同一階段的歷史各方面內容就能掌握特定歷史分期的中心問題。[2]
如: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講的是19世紀60、70年代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命運。這個時期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19世紀60年代~1894年是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階段;1895年~1912年是近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階段;1913年~1927年是近代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時期;1928年~1936年是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階段;1937年~1949年近代民族工業發展陷入困境。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概況是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而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政治上:社會動蕩不安,戰爭頻繁。
經濟上:外國資本主義入侵是阻礙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思想上:人們思想逐漸解放,順應了近代化發展的潮流。
通過對歷史階段特征、歷史分期的整合,使歷史知識化繁為簡,變凌亂為有序。對歷史知識框架的構建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理清了知識線索,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點的記憶。
三、構建知識框架,有利于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來龍去脈,揭示其變化規律。
部分高中生覺得學習歷史很困難,復習之后就忘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由于學生忽略了歷史知識之間環環相扣的發展趨勢。[3]教會學生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在學習歷史知識時便會發現它是有規律可循的。
例如:對世界歷史的學習可以構建三條線索: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國際工人運動;民族解放運動。基本線索的構建揭示了事物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以資本主義發展歷程為例:17世紀~19世紀中期,是工廠手工業時期,英法等國的資產階級依靠人民的力量通過革命戰爭建立資產階級政權;19世紀60年代,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通過自上而下的革命或戰爭建立資產階級政權。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因此,通過對歷史知識框架的構建,幫助學生揭示了歷史發展的變化規律。
總之,歷史教學絕不是教師對歷史的單純復述,更不是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死記硬背,而是通過對歷史知識框架的構建來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歷史學科的知識點存在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特點,只有切入本質,把握歷史的發展規律,注重對歷史知識框架的構建,才能科學的、完整的再現歷史全貌。
參考文獻:
[1]吳元慶、李塞夫、王青山.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M]. 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
[2]楊榮光.構建知識結構體系與歷史教學.[B]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
[3]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