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娟
摘 要:眾所周知,數學學科本身便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解答數學題目時,其邏輯思維能力自然而然的便得到了訓練,對學生來說,無疑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加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力度,從而在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同時,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關鍵字:小學數學教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
邏輯思維能力是人類成長當中必備的一個能力,并且,在小學階段學生形成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對于學生學習知識、認識世界都有很大的幫助。可以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既是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能力,也是幫助學生更加順利地進行數學學習,解決一些相應的數學難題。
一、變更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自主探索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當中,通常都是以教師講解一遍數學理論知識,學生跟著記一遍;教師演示一道數學習題,學生跟著解答一遍的方式展開教學的。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非常不利于學生在此學習過程中形成邏輯思維能力,還容易使學生對本身便稍顯枯燥的數學知識產生厭倦情緒。因此,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模式便要脫離以往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當中的陳舊性,通過掌握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來重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學生在學習中能自主的對知識進行探索。例如,在學習分數除法部分的數學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行給學生展示題目:娜娜家1月份的水費是56元,是2月份的7/9,那么娜娜家2月份的水費應該是多少元呢?并且,娜娜家1月和2月一共花了多少元水費呢?對于該道數學題目,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計算,以便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當中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并且實現其進行自主探索,從而進一步達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
二、設計提問環節,激發學生思維活動
課堂提問環節一直以來都是課堂教學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提問環節當中,教師既可以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又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升數學教學的質量。尤其是當前提出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便更要合理地設計問題,來充分地發散出提問的有效性,實現最佳的培養效果。在正式開始教學之前,教師要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設計問題,以能保證更好的教學質量,并且,對于問題的設計要合理,且其難易程度要適合學生的學習水平,以能達到更好的培養效果。例如,在學習“梯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程正式開始之前提問學生關于三角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學生紛紛舉手響應,利用已學過的知識來解答此問題顯得得心應手,隨之,教師便提問學生:“大家可以聯系三角形的面積知識來試著解答梯形面積的計算嗎?”在教師提出此問題之后,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發出來,并且都積極的展開計算,試圖得到相應的解答方法。并且,在教師所設計的問題當中,既幫助學生復習了已學知識,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最終實現其邏輯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
三、轉化學習思維,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小學數學教材當中的數學知識都有一定的抽象性,這樣的特點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從而不愿意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更難實現在學習當中獲得較強的思維邏輯能力。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要幫助學生掌握好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更為深刻的了解,從而使其在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之后,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從而實現幫助學生形成邏輯思維能力這一教學目標。幫助學生轉化學習思想、運用數形結合思想來解答數學問題和消化數學知識,則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在學習一些稍有難度的知識時,數形結合思想的運用能將知識變得更加直觀起來,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和合理運用知識。例如,在解答數學題目:一根長度為18米的繩子,在經過4次對折后,長度會變成繩子原長度的幾分之幾?解答這類題目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將繩子以線條表現出來,畫在計算本上,并且將繩子的對折運用線段的方式表現出來,以能更加直觀的展示出題目當中的各種關系,使學生的解題思維更加清晰明朗。在實際的動手操作當中,學生自然而然的也就明白了數學知識的學習方式,并且,在實際操作當中,其大腦也在飛速運轉,邏輯思維能力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訓練。
結束語:
數學教學是小學基礎教學當中的重要課程,與此同時,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也有著極大的幫助。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教學方法,合理地為學生打造一個適合其學習的教學氛圍,以幫助學生在有效的學習環境當中獲取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并且在不斷思索數學知識的同時,形成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進娟.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8):50.
[2]宋永紅.數學課堂教學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A].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四卷)[C].:十三五規劃科研管理辦公室,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