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艷
摘 要:詩歌作為高考語文的必考內容,主要考查學生對于詩歌鑒賞的能力。通過詩歌鑒賞復習,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緩解緊張的高考壓力,而且對于滋潤學生的心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情況下,語文教師要注重詩歌欣賞部分的復習,并適當地給予足夠的重視,幫助學生掌握詩歌鑒賞要點,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在從容應對高考的基礎上,起到凈化學生心靈的作用。本文主要從回歸教材、詩歌意境、創作情感、表現手法四個角度,分析了高三語文詩歌鑒賞復習,助力于學生詩歌鑒賞復習。
關鍵詞:高三語文;詩歌鑒賞;復習策略
一、回歸語文教材,注重提高復習效率
基于當前語文詩歌鑒賞復習來講,絕大部分教師只是片面地讓學生進行記答案,并沒有針對詩歌進行深入的鑒賞,也沒有教學生在面臨詩歌鑒賞題時,如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賞析。尤其在高三總復習階段,學生只是一味地注重寫套卷,還停留在題海戰術的階段,這種錯誤的復習方式,并不會產生任何效果,甚至會耽誤學生的復習時間,難以提升復習效率。基于當前這種形式下,語文教師要善于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選擇行之有效的復習策略,幫助學生走出困境。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歸語文教材,注重教材基礎性的知識才是復習的要點,而后在進行相應的配套練習即可,無需進行題海戰術。例如,在復習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時,學生要回歸教材,帶著情感對這首詞進行重點品讀,要了解“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創作情感,作者當時的創作背景是什么。只有了解了創作背景、創作意境、創作情感,才能夠把握古詩詞的鑒賞要點,這也是復習的重點及難點。
二、注重詩歌的情境
根據對中國古詩詞的大量研究發現,中國古代文人騷客在創作詩歌時,往往通過使用不同的手法,將內心的真實情感表達出來,借助具體的物象表達詩人的觀點。這也是古代文人普遍采用的創作手法。例如,在復習《題破山寺后禪院》時,通過對整首詩進行閱讀可以發現,詩人主要通過借景抒情。尤其“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句,交代了禮佛的地點,當前這句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異曲同工。作者通過對景物的細致描寫,聯想到了自身的遁世情懷。基于此情況下,在進行詩歌總復習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清晰地意識到當前這一點,要引領學生學會品味詩歌的意境,這也是詩歌鑒賞的要點,只有把握好當前這一環節,才能夠使得學生在快速的時間內,提高詩歌鑒賞能力。例如,在復習山水田園詩歌時,教師可根據實際教學需要,結合山水田園詩歌的特點,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感受詩人的創作情感,這對于提升學生詩歌鑒賞能力極為重要,進而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
三、抓住關鍵詞,把握詩人情感
基于詩歌鑒賞來講,詩人往往會運用關鍵字進行點睛,而這些關鍵詞直接能夠反映出詩人的創作情感。縱觀中國古詩詞,往往蘊含著愁、孤、悲、喜等等這些詞,而這些詞背后隱藏著詩人內心真實的情感,成為鑒賞詩歌的關鍵所在。因此,在進行詩歌鑒賞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這也是快速讀懂詩人內心獨白的有效辦法。例如,在復習《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時,這首詩的前兩句描述了詩人分別時寂寞的情緒,雖然以平淡語序進行了抒情,但卻蘊藏著感情的高潮。在這首古詩中以“吐”字作為文眼,可謂是點睛之筆,以擬人的方式生動而形象地將銀燭所冒出的煙展示給讀者。此外,詩人運用了一個“對”字,形象地描述了詩人當時的情感,可見在古詩的鑒賞過程中,學生能否抓住關鍵詞,對于古詩的鑒賞分析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四、善于抓住表現手法
在高中語文古詩鑒賞過程中,從表現手法入手進行復習,是語文古詩詞復習較為常見的一種方式,在考試中也是運用較為頻繁的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內容:其一,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當前這種表現手法主要體現在邊塞詩中,描寫邊塞戰爭的那種壯美的場景。通過視覺與聽覺相結合,更能夠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其二,遠景與近景相結合。在復習杜甫的《旅夜書懷》時,整首詩的前半部分描寫了“旅夜”的情景,其中首聯描寫了近景,而頷聯則描寫了遠景。通過對整首詩進行細致的分析,不難看出詩人采用了遠景與近景結合的方法。學生在復習時把控好這一點,對于古詩鑒賞不再是難點。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相對于其他部分內容而言,詩歌鑒賞部分的復習較為簡單。因此,語文教師在輔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時,要教會學生掌握關鍵要點,引導學生立足于教材,切勿采用題海戰術,堅持以語文教材為主,分別從以上技術要點入手,提高詩歌鑒賞復習效率。此外,對于詩歌部分而言,情感是整個詩歌的靈魂部分,學生要善于把握好詩人的創作情感,深入了解和分析作品的創作意境,了解作品的意境,使得學生詩歌鑒賞復習過程游刃有余。
參考文獻:
[1]王春.把握詩歌鑒賞的方法,提高詩歌欣賞水平[J].語文學刊,2013(08).
[2]陳新國.詩歌鑒賞題強化訓練[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13(Z2).
[3]周忠躍.詩詞鑒賞快速答題之四部曲[J].中學語文,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