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誠
摘 要:語文是人類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獲取知識內容的一個重要工具,自身也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可以說是兼具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特征。而古詩作為我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是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必要學習的知識,需要教師在課上加以有效引導。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小學高年級語文古詩鑒賞教學的有效方法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今后開展的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寶貴參考。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古詩鑒賞;有效方法
古詩是古代文學的一種體裁,語言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存在較大差異,其中蘊含了較為豐富的知識內容與情感意蘊。為了讓小學生能夠從更深層次理解語文知識,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教師應該積極對古詩鑒賞教學開展的有效方法進行探索,進而在課上更為詳細地為學生講解古詩方面的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古詩鑒賞教學問題分析
雖然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等都作出改變,也開始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但是傳統教學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容易對教師進行古詩鑒賞教學造成干擾,阻礙教學的順利完成。首先,學生課堂主體地位不是十分明顯。新課程標準中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在課上也開始注意對這一點進行了調整。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仍然存在忽視學生個性化觀點的情況,課上教師也會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對于學生多樣化的回答教師通常都是持否定態度,將自己的理解以及教材大綱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作為唯一的準確答案,對學生開放性思維的形成與個性化發展都造成了一定影響[1]。其次,教學方法單一性問題。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的古詩鑒賞教學方法也作出調整,對方法的運用也更為豐富。可是實際上,教師對于教學方法的選用,往往是建立在統一化基礎上來完成的,“一刀切”教學十分明顯,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不同班級、年級采取同樣的教學方式,進而影響到學生古詩知識、內容獲取情況。除此之外,缺乏課外資料的延展,也是限制古詩鑒賞教學有效性的一大因素,需要教師在今后酌情進行調整。
二、小學高年級語文古詩鑒賞教學的有效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語文教學的需求,且不利于學生從更深層次了解古詩意境。這也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內容,來對古詩鑒賞教學開展有效的方法進行積極探索。
(一)在閱讀古詩中融入情感
在學習古詩時,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對其進行熟讀與朗誦,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項教學工作。由于高年級學生自己已經具備一定的語文知識與素養,在古詩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初步理解古詩所描繪的情境。而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有感情地進行誦讀,教師則是可以根據古詩的意境,來為學生配樂,讓學生可以在音樂的配合下,更為細致的分析、理解古詩中的內容,幫助學生融入情感。在誦讀結束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在朗誦時的感悟進行闡述,也可以在同學間進行交流。針對一些個性化理解,教師應予以認真、客觀的評價,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2]。
(二)為學生營造古詩詞中的意境
良好的課堂意境對于學生理解古詩內容起到較好的輔助作用,而只有將意境融入課堂,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古詩,以及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一方面,教師可以收集較多有關古詩的內容資料,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有關古詩的圖片、小視頻,讓學生能夠初步感受古詩。另一方面,則是從關鍵字著手,來對古詩內容加以賞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認真聽取學生的想法,然后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整首古詩所描述的畫面利用flsdh制作出來,形成畫面感,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古詩內容與深刻內涵。例如,教師在講授《泊船瓜洲》這一部分知識內容時,就可以收集一些圖片,為學生理解古詩奠定基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后則是對其中“泊”“綠”“還”等進行講解,在學生基本理解古詩內容以后,最后配合一個動態視頻與音樂,讓學生隨著視頻、音樂來進行朗誦,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詩詞當中。
(三)拓展學生視野
學生古詩詞閱讀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因此,教師應注意,在講授完課內知識以后,還應該更進一步地為學生科普知識內容,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這一篇古詩以后,可以閱讀到更多關于古詩、作者等方面的相關內容,如推薦學生背誦作者的其他古詩,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等等,為學生古詩理解力、韻律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教學階段,古詩鑒賞是較為主要的一部分內容,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為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積極進行探索,突破傳統教學方面的諸多限制,通過在閱讀古詩中融入情感、為學生營造古詩詞中的意境、拓展學生視野等方式來踐行該項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從更深層次理解古詩中所描繪的詩詞意境以及包含的深刻情感,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劉光明. 小學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有效方法[J]. 科普童話,2015(22).
[2]王琪. 小學高年級語文古詩鑒賞教學的有效方法[J]. 華夏教師,2018,114(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