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復君
摘 要:體育課堂教學變革是體育教學過渡到現代化教學的重要過程,體育課堂變革的路徑應該結合實際的體育教學活動展開,針對不同的體育教學活動應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來推進體育課堂的全方位變革。本文筆者就團體操教學出發,對體育課堂變革對團體操教學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體育課堂;變革;團體操
體育課堂變革對團體操教學的影響筆者認為第一要素應該是教學模式的影響,因為傳統體育教學講究的是統一化訓練和學習,具有一定的偏執性。教學變革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形成極具針對性的教學以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第二是教育理念的影響作為體育教學更要強調“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落地生根,它是現代化體育教學精神內涵的一種表達方式。第三是關于教學評價的影響,課程評價連接著課程教學質量,全面深化教學評價機制能夠推動團體操教學的全面發展。
一、教學模式的影響
團體操教學的第一特性是它具有團體性,作為體育與藝術高度融合的綜合性體育項目在實際教學中一方面要表現它的體育高度,另一方面也要體現它的藝術高度。但是傳統教學對于團體操教學而言更多地延伸了它的體育性,而對于藝術價值表現卻不明顯,因此體育課堂的綜合性變革對團體操教學而言首要一點就是轉變了傳統教學模式。
例如,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彰顯體育教學的藝術性,并且針對團體操的教學特性詳細介紹它的體育價值,一方面使團體操體育價值更加明顯,另一方面讓學生受到藝術的熏陶。在實際教學中可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課件的演示,將理論講授轉化為直觀的動作示范,并配合視頻、音頻剪輯軟件分解動作,將動態視頻、靜態圖像、講解等多種信息源交替運用,將教師的教學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在利用信息化技術講解時在關鍵部分加入精細講解,讓學生明白團體操中某一個要點的具體要求。也可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管理,教學管理者和教師可以通過動躍體育教學管理系統實現多人多校在線實時聽評課,實現資源共享,有效地節約體育教學研究的時間和成本,并為課堂教學資源的深度開發提供有效支持。
二、教育理念的影響
體育課堂變革對于教育理念來說是一次重大的創新,傳統體育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是以教學為宗旨,而現代化教育理念提倡的則是將“立德樹人”與體育教學全方位融合。因為中職作為培養優秀技術型人才的重要場所,現代化教育理念強調的是全面素質教育,因此培養知行合一的優秀人才是中職教育的新理念。
例如,將立德樹人教育目標落實到團體操教學中,堅持“綜合多元”的價值定位。要把學校體育作為實現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因為團體操和音樂、舞蹈、美術有密切的聯系。表演者通過團體操的操練可以增強體質,陶冶性情,受到集體主義和紀律性教育,這也為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團體操的特性通過邏輯表達能力來讓學生明確團體操對于“美”的定義,將體育美學的形式美和內容美同步展開,在體育教學中除了彰顯感性的直觀美以外,教師可以通過信息素養去深化理性的深邃美,這是包含“物質與精神美”的觸覺感受,最后,教師要進一步詮釋“體育之美”,體育可以在育人過程中,發揮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不僅能幫助學生強身健體,還能加強學生團隊精神,促進學生良好品行,同時實現智慧的啟迪,開啟學生創新精神。
三、教學評價的影響
現代化體育課堂變革提出要把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把絕對評價與相對評價相結合,把終結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把學生個人評價與學生間評價與教師的評價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注重評價的多樣性。
例如,首先,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可以以學生完成團體操關鍵步驟動作技能為前提,以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尊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拓展為要求來正確地評價學生的動作,并且利用評價機制積極地引導學生完成正確的團體操動作,從而實現個性化評價機制的要求。其次,教師可利用激勵性評價機制來催化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從學生的情感、動機、態度、自信心等方面進行適時、正面、積極的評價,積極地做到對于思維方法有創新的學生要給予大力表揚;對于學困生要重視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大膽肯定,及時表揚,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在指出學生不足時態度委婉,不能傷其自尊心和積極性;最后評價機制更要結合團體操的教學特性展開,團體操作為極具欣賞價值的體育項目,因為每一個人的審美點不同所以審美元素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可以聯合其他體育教師開展“周評和月評”的教學評價活動,從而使團體操教學評價更具科學性。
總之,中職團體操教學作為體育教學項目之一,在現代化教學視角的影響下,一方面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特性,另一方面也要結合體育課堂變革的基本要求在彰顯團體操體育價值的同時讓學生感悟到團體操教學的藝術價值,從而推動中職全面素質教育的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張其霖.淺議信息化教學在中職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7):84-85.
[2]王雪新,黃勝江,董曉杰.校園團體操的訓練[J].體育教學,2019,39(0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