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碩 王雪 孔揚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正在進行歷史上最為深刻的社會轉型。一方面是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另一方面是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型。在體制轉型和結構轉型的過程中,人口大量流動,社會利益主體多樣且需求復雜多變。多元化利益主體聚集在城鄉社區各個單元,基層社會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主要空間,也是矛盾爆發的最基層單位,因此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刻不容緩。儒家思想內涵豐富,其人性論、義利觀、仁愛思想等基本精神都對當代基層社會治理方式方法的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儒家思想;基層治理;三治融合
新時代社會治理的重心要向城鄉社區轉移,因此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方式方法。從古到今,基層社會治理從未停歇,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曾描述過他心中的完美社會形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1]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不僅在報告中提出要“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還指出2050年要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都與儒家的大同社會有著理念上的一致。
一、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內涵
基層社會治理就是在黨的領導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通過法治、德治、自治等方式,為城鄉的居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為城鄉社區的公共事務進行有效管理,同時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維護城鄉社區的和諧穩定。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當前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要任務是:服務社會成員的合理需求;管理國家和社會的公共事務;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矛盾。簡言之,基層治理的任務就是提供公共服務、進行公共管理、維護公共安全。
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方法的原因
在當前階段,面對新時代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在基層治理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亟需創新基層治理方式方法。
1.轉型社會價值真空
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社會轉型期,伴生著價值模式的重建,并由此引起普遍性的價值觀念的震蕩與困惑。原有的價值體系失去了感召力、約束力,而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建立起來,舊的和消極的價值觀念乘虛而入,沉渣泛起,導致了各種偏離社會發展和威脅社會穩定的失范行為持續和大量的發生。近年來,虐待兒童、虐待老人的新聞層出不窮,生產安全問題、食品安全問題一直令群眾擔憂,這些都是價值真空、社會失范的表現。
2.公眾參與積極性不足
在基層治理中,公眾參與積極性不足是十分重要的問題。一是公眾參與積極性不高。個別群眾漠視社會責任,公眾參與基層治理的意識尚未完全覺醒,習慣于以往政府絕對主導下行政性命令性的基層治理模式。二是公眾參與機制存在缺陷,群眾缺少參與基層治理的渠道,群眾的呼聲未能及時響應。三是群眾動員力度不足。基層黨組織和政府在支持、鼓勵、調動公眾參與基層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方面仍有不足,一些群眾不知如何參與基層治理,令公眾參與未能達到理想效果。
3.群眾需求未能完全滿足
當前,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和生活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仍未完全得到滿足。另外,在群眾利益訴求方面,也呈現多元化特征。老人和年輕人,不同職業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這便為服務精準化全面化提出更高要求。同時在面對非理性利益訴求以及矛盾化解時,個別基層干部感到沒有辦法,在面對棘手問題時存在能力不足的現象。
4.現有基層治理方法存在不足
在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有些基層干部習慣于傳統的行政式、命令式的或者是搞大運動式的方式方法,用行政性手段和強制性手段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這也是導致當前一些社會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在基層治理的方式方法中還存在重視末端應急管理,輕視源頭治理的情況。當問題爆發,矛盾愈發復雜時再采取方案大力解決,這將極大增加基層治理的經濟成本和行政成本,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維護和提升。
三、儒家思想與基層社會治理
在基層社會治理中,“三治融合”是主要方式方法,德治、法治、自治三種方式互為補充、互相銜接、缺一不可。儒家社會治理思想對德與法、義與利有著精辟的闡述,對今后基層治理方式方法的創新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1.以德治揚正氣
徐復觀先生曾言:“儒家的政治思想,從其最高原則來說,我們不妨稱之為德治主義。”儒家社會治理的核心在于德治,儒家首先強調對執政者的道德約束。
關于彰顯正氣,進行德治,儒家仁愛思想是核心。做人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仁愛之心,無論是執政者還是老百姓,作為君子,都要有仁愛。具體來說,儒家仁愛思想分為五個層次:一是仁愛之心。孔子的學生樊遲向孔子請教什么是“仁”時,孔子回答說:“愛人”。“仁”的基本內涵就是“愛人”,有仁愛之心,才能夠愛別人。二是自愛。儒家強調仁愛要從自愛開始,要以自愛為起點,但不是以自愛為中心,應該不斷擴展。三是愛親人。孔子非常重視孝悌,主張處理一切人倫關系都要從孝悌做起。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愛的話,更不可能去關愛他人。孝悌是道德倫理的根本和基礎,是德治的根本要求。四是泛愛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在道德教育層面,做人要溫、良、恭、儉、讓,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五是仁者與天地萬物一體。儒家還把仁愛之心推向天地萬物,達到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在德治中我們要弘揚道德正氣,不僅在于對人自我道德的要求,還在于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世界萬物的關系的調解,通過德治來達到社會和諧。
2.以法治強保障
法治是基層治理的根本性保障。我國是農業大國,長期以來是靠人治和德治來進行社會治理。德治的辦法更適用于熟人社會、小區域中進行,當然也十分符合基層治理的需要,但隨著社會發展,德治的辦法就不能夠完全滿足社會治理需求,更需要法治來規范和治理社會。德治對個人道德自覺性要求較高,對遵守德治、遵守道德的人十分有用,但對于不遵守道德規范的人而言,例如高鐵霸座家族等人,就必須使用法治來規范和處罰不良行為。
因儒家和法家的分派,有一些觀點會把儒家看成德治的代表,法家看做法治的代表。其實儒家對于法治的看法,并不是完全對立和排斥的,只是儒家把法治當作其社會治理體系的底線保證。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4]如果僅僅以政治的手段來引導,以刑罰來約束,百姓即使不犯罪,但他們依舊沒有道德羞恥之心;如果以道德引導百姓,用禮樂加以約束,那么人民不僅不會犯罪,還能達到道德的自覺。因此在當前基層治理中,法治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必要武器,但在治理大局中,最根本的還是要通過法治的約束和德治的引導來提升群眾整體素養,以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3.以自治增活力
新時代基層治理強調多主體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基層群眾自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自治是發現群眾需求、了解群眾需求的重要方式,發揮群眾自我力量來解決自身事宜,調動群眾熱情來共同參與社會治理,是新時代基層治理的必然要求。儒家強調民本思想,在“民為邦本”思想的基礎上,孔子提出“愛人”,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到荀子的“載舟覆舟”論,都是強調老百姓的重要作用。
在自治中,要做好價值觀的引導作用。當前價值真空、社會失范問題依舊存在,最根本的是義利觀出現問題。“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孔子將重義或重利看做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嶺,孟子講重義輕利,荀子講先義后利,董仲舒講貴義賤利,宋明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明末清初實學派認為義利并重。縱觀儒學發展史,整體還是以重義輕利為主要價值取向。當前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義利觀又呈現新的轉變,存在重利輕義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源于義利關系失衡的道德失范現象常有發生,一些人只講私利,無視道義,唯利是圖,見利忘義,人們由重義輕利走向重利輕義的片面。
因此在基層自治中,首當其沖就要做好價值觀的引導,要構建新型義利觀,做到重利而不輕義,揚義又不貶利,以此來保證基層自治的正確方向和價值準則。同時,要打開公眾參與渠道,完善公眾參與體制,充分調動公眾參與熱情,以實現自治、德治、法治的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禮記·禮運》
[2]《論語·雍也》
[3]《論語·顏淵》
[4]《論語·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