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濟匯
【摘 要】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音樂教育是美育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而要進入音樂的殿堂,首先要提升音樂欣賞水平。小學音樂教育將音樂審美作為核心,體現了音樂欣賞教育的重要性。以往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通常只是依據教材實施教學,這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是有限的。要改變傳統教學方法,落實以審美為核心因素的音樂教學改革,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審美情趣及需求,之后結合學生的特點加強對他們審美能力的培養,而這些都需要兒童心理學有關的理論知識作為指導。
【關鍵詞】兒童心理學;小學音樂欣賞;應用
小學生的藝術教育課程主要包括音樂和美術,藝術教育作為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標志,近年來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并取得很好的發展。小學生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部分,能夠培養小學生欣賞和感受音樂美的能力,充分開發學生大腦,這非常有利于智力的提升并緩解學習壓力,同時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因此深受廣大小學生們的喜愛。小學音樂欣賞是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進行培養的一個有效渠道,是以一定的音樂作品作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在聆聽音樂中感受和鑒賞音樂的藝術美,在針對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培養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重要影響。但是,若要發揮音樂欣賞課程教學的作用,當前的音樂教學中還存在較多問題,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培養都受到限制,需要改變。而要想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就需要在音樂欣賞課程教學當中以兒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
一、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在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他們承擔了大量的以授課為核心的工作,從教學計劃制定到教學實施,再到教學效果的評價,教師起主導作用的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尤其是在音樂欣賞課程當中,想象力與創造力是最為關鍵的兩個因素,只有改變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主角并積極參與,他們的學習興趣與潛能才會被全面激發。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兒童心理學中,這一點也被證實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模式,因為它最大限度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同時還能讓學生獲得來自于集體和同伴的情感供給,滿足學生的社會需求。特別是小學生,這種來自于集體和同伴的情感供給是藝術啟蒙最好的機會,成為課堂的主體,會促進他們主動地思考音樂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將音樂學習走向深化。
(二)小學生缺乏音響感知的體驗
在小學音樂欣賞課堂中,學生們不是很了解音樂要素,音響感知也不穩定,在播放音樂時,學生們往往由于對音樂缺乏關注,容易轉移注意力,從而只停留在參與階段。有的教師把音樂加上畫面或者播放視頻音樂,雖然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大部分小學生還是過多去關注畫面內容,從而分散了學生對音樂聽覺的注意力。當前,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這只是重視教學形式,但效果并不理想,違背了多媒體運用為音樂欣賞教學服務的規律。音樂欣賞是一種過程性的審美活動,學生需要具備在欣賞過程中及時捕捉審美對象所包含的審美信息的能力,當聽覺感官提升到審美器官的層面上的時候,就真正感受和體驗到了音樂的美,從而達到音樂欣賞的目的。而針對音響的感知,是音樂欣賞活動中聯想、情感和認識的基礎,欣賞音樂需要具備辨別各種音樂基礎要素的能力。
二、兒童心理學在小學音樂欣賞中的運用
(一)提升音響感知要從旋律入手
發揮學生們的審美能力,還需要強化他們的審美實踐,加強他們的后天審美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創造、發現以及領悟美的能力,深度把握音樂韻律和內容之間的本質聯系,儲存豐富的感覺表象,讓感知的音樂作品能夠變得有血有肉。音響感知是感情體驗以及聯想的基礎,教師要讓學生聽一遍完整的作品,然后說出其情緒、基調和發展變化,這屬于直觀印象,是學生把握音樂、欣賞音樂的心理活動。在音樂表現中,旋律是核心,音樂藝術的表情性質就是由它的變化傳達出來的。例如,在學習曲目《春天悄悄來臨》時,教師在預先不告知學生曲目的情況下先播放這首管弦樂曲,樂曲旋律一出現,很多學生會認真聆聽。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可以讓他們根據曲調為該曲子命名,這就是感受和欣賞作者對春天來臨的描述,從而變成一種情與景水乳交融的優美意境。所以上這堂音樂欣賞課時,并不需要很多語言渲染,就可以將學生帶入音樂的情境及情緒當中。
(二)音樂欣賞活動中的情感體驗挖掘
審美對象和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在審美情感體現出來的,它通過多種心理活動對生活情感進行形式化以及結構化處理,是審美能力中的重要因素,對審美的創造和表現有著積極的影響。在音樂欣賞中,情緒感應很重要,是不可取代的,學生們通過音響聆聽音樂的過程中,要深度感悟音樂,要將他們心中的各種情感體驗調動出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兒童的心理挖掘他們的情感體驗,比如,教師可以引入孩子們的音樂文化,小學生都喜歡聽流行音樂,這就是一種音樂文化,但是小
學音樂欣賞教材中并不包含這種類流行型音樂,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兒童的心理需要合理把握音樂文化進入欣賞教學的度,在引題和過渡中把流行音樂作為教學的引入方式。比如,欣賞劉和剛《父親》時,可以用筷子兄弟的《父親》這首當前比較熱的曲目作為引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其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這樣學生就可以積極地欣賞前面的《父親》這首曲子,從而全面地投入音樂學習,達到音樂欣賞的目的。
(三)小學音樂欣賞活動中的聯想與想象
聯想有三個方面:即描繪性音樂引起的聯想,通過聲音和視覺形象類比關系引起的聯想和由情節音樂引起的聯想。第一種聯想一般會出現在音畫式的標題音樂當中,是對現實生活中真實聲音的模擬以及對有關生活形象以及意境的聯想。比如《船工號子》這首曲目,我們通過聆聽它的節奏,只聽它時而舒緩、曲調悠揚,時而有力、語言簡潔,時而急促、音調高亢,生動地反映了船工們緊張而又激烈的行船生活以及堅毅又勇敢的性格;對第二種類型,當欣賞《雪絨花》時,先讓他們閉上眼睛聆聽音樂旋律,聯想生活中的感受。但小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有限,他們的想象自然也會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基于小學生的心理結合初次欣賞給學生講解華爾茲舞曲的基本知識,對樂曲進行分步講解及欣賞,引導小學生展開想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累積的知識,結合他們的心理介紹相關的音樂理論,并展開聯想,進而感受和沉浸在藝術美當中,最后再進行啟迪,進而提煉和升華,變成一種再造想象,這會積極地影響學生的音樂美感受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質。
三、結語
在小學生的各種素質教學中,音樂欣賞教學對于小學生素質提升具有重要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兒童心理學的作用,教師把兒童心理學有效地應用到教學中并指導教學,會極大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明珠.小學音樂教育中如何把握兒童心理[J].華章,2016(36).
[2]金彩萍.論音樂心理學在中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7(08).
[3]于東.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音樂教育課堂融合[M].新課標音樂教育,2014 (0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