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明琪
摘 ?要: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初中物理教師都比較注重優秀學生的培養,也在設法提高中生的成績,但對于學困生,往往是忽視,甚至是放棄。這種教學態勢不利于更理想初中物理教學效果的獲得,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成長,亟待改變。因此,我們身為一線初中物理教師要加強對學困生的重視程度,探索更多有效的方法幫其走出困境,讓他們夠到屬于自己的紅蘋果。鑒于此,本文理論聯系實際,對此問題展開了分析,并給出了幾點參考策略,希望能夠對一線教師教學實踐工作的展開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學困生;初中物理;走出困境;實現策略
概括的來講,學困生是指智力屬于正常范圍,但是在學習上有所困難,不能達到物理新課標所規定的基本要求,與實際教學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學生。初中物理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記憶力不強,理解能力不夠高,思維能力不夠高,與教師、同學的關系不是很好等,具有過渡性、不確定性和暫時性,通過后天的努力、教師的引導,有可能從學習困難的境地走出來,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我們身為一線教師,需要意識到自身工作的獨特性和神圣性,并能夠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探索出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幫助更多的初中物理學困生走出困境,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一、多角度導入物理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事實證明,很多學生學不好物理,是因為他們對物理不感興趣,自然也就不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探索物理、學習物理、研究物理,感受不到學習物理的快樂和價值,自然對物理學習無動于衷,甚至還沒開始努力就覺得自己學不好、學不會。因此,為了幫助他們走出困境,首先就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多角度地導入物理教學,能夠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有眼前一亮的感覺,自然也就會對物理知識充滿興趣了。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故事導入、角色扮演,展示音視頻、開展實驗、聯系生活、導入新聞事實等多樣化的方式來展開物理知識的教學。
例如,我在教學“汽化”這一內容時,就讓學生回憶了一下夏天在游泳池游泳,上岸之后的感覺;在教學“摩擦力”這一內容時,就以為什么鞋底要設置花紋,為什么抱著西瓜比用繩子拎著西瓜要感覺省勁等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著手。這樣一來,學生看到了物理的精彩、多樣,自然學習興趣大增,為其走出學習困難的境地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二、給予學困生關心呵護,建立學習自信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學困生都是渴望得到教師的幫助和關懷的,他們也不想成為學困生,只是單靠自己的力量很難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學起物理來感覺比較困難。久而久之,一些學生就會自暴自棄,學習效果當然越來越不理想。因此,我們一線教師要給予學困生更多的關心和呵護,多與他們溝通交流,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知道他們的所思所想,通過耐心的指導、細心的關懷讓他們感受物理的魅力,體會到學習物理的重要作用,看到自己的點滴成長。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對物理學習充滿自信,對自己充滿自信,這就能夠為其真正走出困境奠定更好的基礎了。
例如,我在教學中,對于學困生就比較關心,主動找他們談心,主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降低他們的作業難度,對于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鼓勵,在上課的時候也給他們發言、展示自我的機會,并讓他們幫助我拿一些實驗器材,做一些課堂準備工作,讓他們感受到我對他們的重視。這樣一來,更多的學困生對物理重拾自信,這就為他們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三、針對性輔導學困生學習,實現個性化發展
學困生的智力沒有障礙,他們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優勢,有著屬于自己的學習潛能,發展潛能。因此,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在倡導學生個性、多元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入手,對他們展開針對性的輔導和幫助,不必一刀切,不必強求,而是能夠取長補短。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讓更多的學困生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價值,走出困境,更重要的是能夠實現個性發展,實現更好的成長。
例如,我在教學中,就比較注重培養學困生的個性,對于動手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就鼓勵他們多做物理實驗,從中來感受物理的魅力;對于踏踏實實比較認真的同學,就鼓勵他們多記憶公式、知識點,夯實基礎……總之,能夠從他們的優勢出發,進行針對性指導,實現取長補短。
總的來說,從多方面著手,探究出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來幫助學生走出學習困難的境地,獲得更好的物理學習效果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但這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更多教師的不斷探索和努力。而本文給出的多角度導入物理教學,給予學困生關心呵護,針對性輔導學困生學習三個策略主要是為了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物理的自信心,促使他們實現個性化發展,進而更快地走出困境,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當然,不夠完善和具體,在日后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還會繼續研究此問題,繼續為初中物理學困生走出困境,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趙玉琴.略談初中物理“學困生”的成因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9(32):49.
[2]張宏學.初中數學學困生學習障礙及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