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慶梅
【摘要】行動研究是教學實踐和教學活動相結合的一種研究,能夠提高教學的效果。另外,行動研究作為社會心理學的一種研究方法,活動本身又是對自身發展的一種促進。本文總結了中學英語教學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和相對應的改善策略,期望為中學英語教學銜接作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行動研究;中學英語;教學行為;自身發展
一、前言
行動研究方法認為,研究者必須直接參與到教學中去研究所要解決的問題。當前,部分教師認為研究會占用教學時間,以“教學為中心”的觀念使他們不愿意投入很大精力和時間進行教學研究。另外,大部分英語教師對本學科的教學科研重要性認識不夠,但是真正在教學實踐中又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教學問題。教與學不應對立存在,教師需要通過研究來提高自己,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進步。
二、行動研究的概念與意義
(一)行動研究的概念
行動研究作為實驗社會心理學的一種研究方法,由勒溫正式定名。行動研究是指以某些行動對組織系統的影響為主要對象的研究活動,包括診斷性研究、參與性研究與實驗性研究三種方式。行動研究強調實踐者在行動中為解決自身問題而參與進行的,有計劃、有步驟、有反思的研究。
基于本文對行動研究的這一方法的應用,可將該概念定義為:“在英語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利用教學理論及教學實踐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行動研究階段劃分
(1)調研判斷階段起始于行動計劃的每一個階段,主要為下一步行動奠定基礎,或是矯正行動計劃。中學英語教學銜接的研究中,本階段主要是通過訪談法、文獻搜集法等方法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發現中學英語教學銜接中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總結和概括,為尋求解決方法做好基礎。
(2)反饋研究階段將調查或研究的結果向被試反饋,并與他們共同解釋結果的過程。對中學英語教學銜接研究來說,該階段主要是為提高英語教學銜接,根據調研節點的問題歸納總結相應的解決方法,并將該方法與他人進行交流,不斷完善過程。
(三)行動研究的特點
(1)研究的對象應為自己或自己的學生。因為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涉及的是老師和學生的互動。
(2)行動研究注重參與,即教師應參與整個研究過程。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觀察和了解學生學習進展,對自身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并將研究成果應用到實踐當中。
(3)研究內容主要是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各類問題,且一般比較具體,屬于眾所關注的問題,研究的動機和興趣比較強烈。可以是新方法或技巧應用,也可以是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三、中學英語教學銜接的問題與策略
(一)教學內容的銜接
任何學科的學習內容都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形式,英語也不例外。英語課程教材中,雖然對每一階段該學習的內容和該掌握的知識點都有明確的呈現,但對學生來說,單純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課程學習,跳躍性較大,難以實現對知識的及時回顧和對教材內容的系統把握。為避免上述問題,就要求教師在現有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下,做好教學內容的銜接,具體做法包括如下幾點:開新課之前,對上次課程乃至更早的學習內容進行快速回顧,這樣也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之前課程的重要知識點;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及時補充新課與之前課程的脫節知識,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新課內容;在新課教學過程中,靈活穿插舊的知識點,使學生喜新而不忘舊;以探索性的方式安排學生預習新課內容,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對新知識學習的渴望及熱情。
(二)教學方法的銜接
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長,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在新的教學方法面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新奇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因為不適應而產生厭學情緒。要做好中學英語教學的銜接,良好的教學方法的銜接是十分有必要的,這也就要求教師對待不同的英語學習內容都要有一套較為完整且一致的教學方法和心得,將不同的學習內容聯系起來。對于高年級以知識講解為主的課程,通過增加學前討論等教學小游戲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四、結語
通過文獻搜索和調研總結得到:現階段的中學生英語教學過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進度和學生學習心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教學銜接問題。針對對每一類問題總結的相對應的解決措施和應對方法,不僅可以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提高中學英語教學水平和質量,同時教師也可在新的教學方法中以提高自身素質,通過對不同教學行為的理解不斷促進自身發展;對于行動研究的后續工作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薔編.英語教師行動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劉鋒.行動研究在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中的運用[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