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對學習要求和學習的方式自然有所不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素養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發展的需要。在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會質疑、學會交流與評價,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首要目標,也是語文教師夢寐以求的教學追求。
關鍵詞:自主學習;學會學習;語文教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該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尊重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
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教學不用外部控制人的行為,而應該用于創造能夠促進人獨立自主和自由學習的條件。”語文教學必須要從學生的個性出發,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中形成和發展學習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貫徹和落實到日常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當中。
一、讓學生學會讀書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就是說咱們當教師的人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一輩子,學到老。”學習任務的完成最終要體現在學生成長目標的達成度上。引導學生讀書,培養學習讀書能力,應該是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適時教給學生相應的讀書方法,如朗讀、默讀、瀏覽、精讀等,要讓學生在讀前有一定的認識,為學生讀好書打好基礎。也許這些方法看似老生常談,但在我們看來卻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我們要組織和指導學生學會邊讀邊想,邊讀邊畫,邊讀邊記,扎扎實實地課文讀好,在閱讀中積累語言,感受語言的美。只有這樣,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才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當然,讀書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論,要隨文而變、因人而異。“你喜歡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這種教學方法固然是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但是,每一個文本都有不同的特點,并非所有的文章都適用。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指導學生讀書不能離開具體的文本,不能為了追求“精彩課堂”而簡單肢解文本,沖淡文本的意境。
二、讓學生學會提問
“發明千千萬,關鍵在一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沒有問題的學生就是問題學生。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具體來說,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題質疑,可以從重點詞句質疑,可以從文章內容質疑,也可以從文章的疑惑處質疑,讓學生在質疑中產生閱讀期待,激發閱讀熱情。同時,老師在學生的質疑中能夠了解到他們的學習需求,及時調整教學設計,把課堂生成的資源有機地融入到正在進行的教學中,真正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當然,我們面對學生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老師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有效地幫助他們進行梳理、歸納,并引導解決之。切不可虛晃一招,看似熱熱鬧鬧,提出的問題一個又一個,結果還是回到預設的教案中來。這種讓學生鉆圈的方法是萬萬要不得的。
三、讓學生學會說話
“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才使這個世界顯得如此的精彩”(洛克)新課程理念下,閱讀應該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師不應該以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把自己的感悟充分地表達出來。在引導學生說的時候,要注意站在學生的角度,仔細傾聽,不隨意打斷他們的發言,更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的理解作為結論硬塞給學生。尤其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老師更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他們,相信他們通過學習一定會有所收獲,盡管效果不太滿意。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善于引導,一步一步地指導學生逼近問題的實質,最終由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四、讓學生學會做事
新課程倡導綜合性學習。體現在語文學習的方面,我認為主要是語文知識的綜合應用、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校內校外的溝通、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等方面。老師要在相信學生的同時,進行指導,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地錘煉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如要求學生每天摘錄一至兩條新聞,資料的來源可以是報紙、電視,也可以是網絡,或者其他途徑,每個星期安排一節課時間,讓學生交流,發言時盡量要求脫稿,從中引導學生關注身邊事,發現身邊事。學生在敘述交流時,就會時有自己的見解參與其中,時有令人感動的情景出現。老師的作用只是在于為他們搭建展示平臺,而他們準備的過程就是自主、合作與探究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表達學習感受的渠道。
課程標準還要求注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因此,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以彌補課內的閱讀量。例如要求每個學生從喜歡的書籍中每天至少閱讀1000字以上的材料,適當撰寫讀書筆記,每個月全班交流一次等。
五、讓學生學會評價
教學評價是新課程重點探討的話題之一,也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個平臺。例如,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活動、講故事比賽、朗誦比賽、成語接龍、一分鐘演講等,引導學生根據各自的表現評選出優秀學生,在班中進行表揚或獎勵(如獎一顆小紅星等)。誰的朗讀精彩,誰的進步明顯,誰解決了大家解決不了的難題,誰的發言最有創意、感悟深刻,誰就有機會得到小紅星。
同時,我們要把自評和互評的機制運用到閱讀教學和作文的評改中。在閱讀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探究問題,通過評價最終達到讀懂課文;在習作指導時,引導學生反思自己賞析別人的文章,把優點和缺點找出來,在老師的引導下互評習作,虛心地學習別人的長處,誠懇地向對方指出不足之處。這種對話與交流,不但提高了學生閱讀的質量,更能提升了他們自主能力、表達能力。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每個老師孜孜以求的追求。要把課堂扎扎實實地上好,并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就要認真研究課標,研究教材,因材施教,因學而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7.
[2].邱永忠,林赟,江琴翻譯,自主學習方法與途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4.
[3].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作者簡介:
梁志元,男,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人,學歷本科,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