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玉濱
摘要:易地扶貧搬遷是黨中央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采取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為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南寧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體要求,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著力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完善工作運行機制,創新服務群眾載體,強化基層基礎保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走出了一條基層黨建領航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關鍵詞:易地扶貧搬遷;基層組織建設;問題研究
易地扶貧搬遷是黨中央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采取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問題的根本之策。易地扶貧搬遷是整個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是最難啃的“硬骨頭”,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又是實現安置點黨員群眾能否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關鍵點。為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南寧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體要求,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著力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完善工作運行機制,創新服務群眾載體,強化基層基礎保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切實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成為組織完善、功能齊全、管理有序、服務優良、文明和諧的幸福家園,走出了一條基層黨建領航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一、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的實踐與成效
南寧市把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工作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統籌謀劃、協同推進,按照“五建五提升”的工作思路,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了黨組織的引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有效提升了群眾自治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
(一)構建機制,提升規范運行水平
市級成立由組織、民政、發改、扶貧、財政等部門組成的調研組,摸清計劃安置人口規模、安置點區劃設置、基層組織建設、基層組織活動場所建設等有關情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研究出臺《南寧市關于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的指導意見》,在陣地建設、組織區劃設置、群眾教育管理、責任落實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為全市開展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提供制度保障。縣級根據市級要求,也相應成立相關組織機構,制定出臺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實施方案并認真組織實施。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成立
“三會”組織(支部委員會、理事會、監督委員會),加強組織協調,及時解決搬遷安置點后續工作各種困難和問題,促進和諧搬遷。
(二)興建陣地,提升活動保障能力
主動協調安置點建設單位和小區物業,落實基層組織活動陣地選址,參照有公共服務中心、會議室、黨員活動室、圖書室、衛生室、遠程教育終端站點、黨務和村(居)務公開欄、舞臺、球場、升旗臺的“十有”標準,做好規劃設計,整合部門資源籌措建設經費,加快建成和啟用基層組織活動陣地。全市已有14個安置點落實基層組織活動陣地,可為黨員群眾開展活動提供優質高效“一站式”服務。如在安置點設計階段,就有意識地將基層組織活動場所納入項目設計規劃,確保建成后有活動場所;通過劃撥安置房的方式解決基層組織陣地用房問題;積極爭取相關部門支持,協調建設單位和小區物業,將業主委員會辦公場所整合起來作為基層組織活動陣地。
(三)創建組織,提升黨群工作效能
全面采集安置點黨員、入黨積極分子信息,建立工作臺。加快安置點基層黨組織和群眾自治組織建設,在條件成熟的安置點成立黨支部或黨總支部、建立村
(居)民委員會,并落實“三會一課”、黨員分類管理評分定星、黨員聯系服務群眾、黨員固定活動日等制度,讓每一名搬遷黨員都能正常參加黨內組織生活;群眾自治組織設置也同步開展,在一定區域范圍成立行政村(社區),配備村(社區)“兩委”干部,或設立村(居)民小組,直接納入安置點所在地的行政村(社區)進行管理。
(四)組建隊伍,提升公共服務效率
一是組建黨建指導員隊伍。從縣鄉兩級抽調熟悉黨建業務的精兵強將,分別選派到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擔任黨建指導員,協調抓好安置點黨組織建設,基本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選派黨建指導員全覆蓋。二是組建黨組織書記隊伍,把黨性觀念強、服務群眾意識強、引領脫貧攻堅能力強的人選出來擔任黨組織書記。三是組建村(居)民小組長隊伍,把辦事公道、熱愛集體,關心村(居)民事務,有一定組織領導能力、協調處理問題能力和致富帶富能力的人選為村(居)民小組長。
(五)搭建平臺,提升幫扶帶富成效
一是搭建幫扶平臺。建立“一幫一”“多幫一”結對聯系制度,扎實推進安置黨員群眾后續幫扶工作,累計有120多名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安置點93戶貧困戶。安排安置點社區黨員干部與安置點結成幫扶對子,為搬遷安置居民提供志愿服務,同時針對部分易地扶貧搬遷戶存在文化水平低、實用技能缺乏、致富能力弱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問題,黨支部爭取就業指導部門結合在安置點開展“志智同扶齊奔小康”活動,加強對搬遷戶的思想動員引導,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二是搭建培訓平臺,加強安置點黨員群眾在政治理論、政策法規、崗位技術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培訓教育,引導、幫助安置點黨員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如以易地扶貧搬遷就業援助專場招聘會為平臺,推動實現易地扶貧搬遷戶“搬得出、住得下、有就業、能脫貧”的目標。三是搭建服務平臺。加強安置點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醫療等社會公共服務建設,幫助黨員群眾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引導搬遷群眾外出務工,有效解決了黨員群眾生產生活難題。
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我市在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開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已基本建立起來,但是也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安置點黨組織的作用發揮不夠充分,黨組織和黨員開展活動不夠正常的現象。據調查分析,在對150名安置點黨員群眾的調查,目前對“安置點黨組織發揮作用”的評價,有37.2%的人認為“發揮作用很好”,有40.5%的人認為“發揮作用較好”,有17.3%的人認為“發揮作用一般”,有5%的人認為“發揮作用欠缺”。總的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
“四化”:
(一)組織整合重建“離心化”
異地搬遷后,大多數黨組織都要進行重建,面對當地群眾、當地黨組織,由于缺乏有效的溝通聯系,在工作中很容易產生隔閡,特別是與群眾關系密切的工作,面對諸多未知挑戰,在黨組織重組的過程中,主要表現為“三重三輕”。一是重搬遷輕黨建,政治優勢未能充分發揮。有50%左右安置點支部書記角色定位不準,把支部建設同搬遷工作割裂開來,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了搬遷工作上,忽視了支部書記的主責主業,對支部建設抓而不緊,對黨員管理不熱心,致使黨建工作與搬遷后續工作脫節,黨建的龍頭作用不強;有的支部書記對大局缺乏了解,找不到黨支部建設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工作盲目被動。二是重穩妥輕創新,組織優勢未能發揮。有7%左右安置點黨支部班子成員在抓支部建設中,按部就班,略于應付,工作能力、領導方式和工作作風上欠差,群眾威信不高,帶領群眾致富辦法不多,在面臨新時代發展方式轉變的形勢下,還沒有實現這種角色的根本轉變。三是重形式輕落實,機制優勢未能充分顯示。有8%左右安置點支部建設說得多落實的少,工作部署熱衷于會議,應付上級檢查,流于形式,形式與內容脫節,安置點黨組織發揮作用不明顯。
(二)黨員教育監管“簡單化”
黨員教育監督管理一直是基層組織建設過程中的重大課題,我市雖然也在扶貧搬遷安置點設立了黨組織,但在異地扶貧搬遷過程中,有42%左右的基層黨組織在支部重建過程中,對辦公場所、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比較關注,投入的資金資源相對較多,對組織生活、政治建設等軟件方面用力不足,造成搬遷后基層黨組織很難對黨員形成有效的管理。主要表現為:一是黨員教育的模式較為單一。有28%左右安置點黨組織的黨員教育內容相對單調,教育形式比較單一,一些安置點黨組織教育僅僅停留在讀讀報紙,學學文件上,致使黨員教育缺乏吸引力,缺乏活力。二是黨內活動的開展不夠正常。有35%左右安置點黨內的活動與搬遷安置的活動合二為一,用搬遷安置工作會議替代黨的活動,從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黨內活動的獨立性和黨內生活的政治性。有52%左右黨員多輾轉于安置點和農村兩頭,思想難統一,管理難度大,開展組織生活較難。據初步統計,南寧市所轄安置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中,有相當部分黨員不愿意轉移組織關系,成為輾轉于城市、農村兩頭的流動黨員群體,思想難統一,管理難度大,開展組織生活不正常。部分安置點入住的黨員少,達不到3名黨員的要求,成立黨組織條件尚未成熟,開展組織生活無從談起,導致黨員管理出現真空。三是黨員管理的出口亟待疏通。有17%左右安置點黨組織在教育培養入黨積極分子的過程中,重視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滲透力和影響力,但在入黨后,除開展正常的黨員組織生活外,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弱化,致使一些黨員言行失范,不但不能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反而在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
(三)脫貧發展作用“無力化”
搬遷后,基層黨組織原有的群眾根基被打破資源環境等發生根本性變化,重建后基層黨組織可依賴、可依靠推動發展的力量明顯不足,造成基層黨組織在凝聚力、組織力發揮上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脫貧攻堅的“導向標”作用不明顯。有5%左右安置點黨組織建設和精準扶貧存在“兩張皮”“跛著腿走路”的現象,脫貧攻堅的“風向標”導向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二是脫貧攻堅的“精氣神”不能充分提振。有6%左右安置點黨組織沒有充分帶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沒有把群眾的熱情轉化為脫貧動力,沒有把組織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沒有拓展延伸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功能。三是脫貧攻堅的“主心骨”未充分起作用。有12%左右安置點黨組織成員對脫貧攻堅的認識不足,其“主攻手”“領頭雁”示范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四)服務群眾能力“表面化”
搬遷后,群眾心理狀態、居住環境、從業情況等,都會發生根本變化,基層黨組織作為農村公共服務的最重要主體之一,在具體服務過程中,通常只能根據原有的工作基礎、居民情況開展工作,致使服務工作無法深入,止于表面,主要原因:一是素質較低。安置點黨員有80%以上年齡超過50歲以上,90%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少數年紀輕、文化高的黨員為了生活,常年外出務工。二是致富能力弱。全市23個安置點285名黨員,致富能人32人,占11.23%,吃低保46人,占16.14%;收入與一般群眾持平的207人,占72.63%。總體看,黨員致富能力與搬遷群眾相比沒有優勢,很難發揮“雙帶”作用。
三、加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夯實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的意見與建議
基層黨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也是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的重要源泉。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五個一批”的重要舉措之一,安置點黨組織承載著團結搬遷黨員和搬遷群眾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重要使命。我們必須抓基層、打基礎,必須圍繞中心、服務群眾、強化功能、建強隊伍,進一步加強安置點組織建設,夯實安置點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一)做好加法,切實發揮整合提升作用
各級黨組織要以異地扶貧搬遷為重要契機,切實加強“三個整合”。一是黨組織整合。探索安置點“大黨委”模式。全力構建以安置點黨組織為核心,以聯系安置點的單位為保證的安置點黨建工作格局,推進安置點黨建、單位黨建互聯互動;按照黨組織設置的有關規定,以方便黨員管理為原則,對地域相近、聯系密切、人數較少的支部進行整合;對具備條件尚未建立黨組織的安置點,可以采取單獨建、聯合建等方式靈活建立黨組織;對安置點已建立黨組織的,要對其班子運行情況進行綜合研判,班子能力不強的,選派政治過硬、熟悉社區管理、善做群眾工作的黨員干部進入黨組織班子,或參照農村黨建扶貧模式派駐第一書記;因條件暫不具備未能建立黨組織的安置點,可以通過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積極開展黨的工作,推動安置點建立黨組織。二是黨員整合。開展安置點黨員情況排查,對安置點黨員信息進行全面采集,全面摸清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等人員底數,建立黨員花名冊和工作臺賬。根據流動黨員、老年黨員等類別,結合所在安置點和務工地,成立流動黨員支部或黨小組,因地制宜進行管理,實現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注重將易地扶貧搬遷中涌現出的優秀分子、創業帶富能手等及時吸納進黨組織,把優秀搬遷黨員納入村(社區)“兩委”后備干部培養。三是資源整合。對已規劃建成使用的安置點,利用現有場所資源,強化陣地建設,把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運用到新支部,不斷突出服務群眾,管理黨員功能;正在規劃建設的安置點,要將黨組織活動場所一并納入建設規劃,確保黨組織和搬遷黨員一入住就能正常開展黨組織活動。通過建立良好的活動場所和服務場所,增強黨員和群眾的歸屬感。
(二)突出重點,切實做大做強后發能力
在異地扶貧搬遷過程中,要加強農村黨組織推動持續發展方面的能力,具體要做到“三個注重”。一是注重選優配強班子力量。把安置點黨建工作納入整體黨建工作,及時選優配強安置點黨組織班子及園區(樓宇)黨支部、黨小組負責人,并明確專人負責督促指導安置點黨組織落實好組織生活會和“三會一課”等基本黨內生活制度。制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黨支部書記教育培養計劃,把安置點各黨支部書記的教育培養工作作為全市干部教育培訓的重點,切實發揮領頭雁作用,優化班子結構,讓黨員群眾有方向、有目標、有奔頭。二是注重社區創新管理。對在城市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由黨組織牽頭,組織物業管理服務中心、就業指導服務站、老年活動中心等構成小區“網格化”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小區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帶頭維護小區活動穩定。對在農村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黨組織的牽頭下,建立搬遷點自我管理委員會,黨員在其中帶頭參與管理,實現搬遷點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良好格局。三是注重產業謀劃。搬遷后,安置點黨組織班子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產業謀劃上,與村民共同研究發展思路,為今后發展打好基礎。實施“雙培雙帶”工程,把安置點黨員培養成易地扶貧搬遷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優秀分子培養成黨員。對黨員干部領辦移民發展項目,多開“綠燈”,多加培植,使其在寬松的環境中“成長壯大”,發揮好安置點黨員干部在帶領安置點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實踐中的先鋒模范作用。采取“黨支部+龍頭企業+貧困戶”產業扶貧、勞動力轉移、電商扶貧、發展服務業等措施,在安置點一線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確保安置點黨組織有能力為易地扶貧搬遷黨員、群眾做好服務。
(三)從嚴細從實,切實打造基層戰斗堡壘
在異地扶貧搬遷過程中,加強農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建設,特別是要用好用活“三件法寶”。一是親情搬遷群眾。安置點黨組織干部要始終視搬遷群眾為親人、為兄弟姐妹,急其所急、憂其所憂、想其所想,著力與搬遷群眾建立起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魚水關系。繼續推行掛鉤包戶措施,將扶貧搬遷工作任務落實到每名黨員干部頭上,讓搬遷群眾的問題能夠及時得到解決,以感情來感化搬遷群眾,獲得信任和支持。二是走群眾路線。安置點黨組織堅持一切從群眾中來,一切到群眾中去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充分相信群眾、團結群眾、依靠群眾,連起與群眾之間的溝通橋梁,搭建好溝通、維權、幫扶三個平臺,暢通與搬遷群眾的對話交流渠道,做到凡事把群眾要求想在決策之前,把群眾工作做在執行之前,把群眾利益落實在實施之前,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調動群眾主動參與、支持搬遷工作的積極性。三是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充分發揮安置點基層黨組織核心作用,建立樓委會議、居民代表會議等多種形式的自治組織,讓各類組織聯系不同群體。實施以“黨組織爭創易地扶貧搬遷核心、黨員干部爭做易地扶貧搬遷模范、黨員爭當易地扶貧搬遷先鋒”為主要內容的易地扶貧搬遷先鋒工程,調動和發揮基層組織和基層干部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
(四)狠抓基礎,切實鞏固深化組織團結
在異地扶貧搬遷過程中,聚焦抓好學習、打牢基礎,圍繞“三個建設”,不斷提升適應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的能力。一是加強思想建設。以建立學習型黨支部為突破口,每年制定具體的學習培訓計劃,深入推進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結合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制度,通過集中學習、黨員個人做筆記自學、領導上黨課、撰寫心得體會、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不斷加強思想政治學習,把思想統一到搬遷后農村發展上。同時,利用板報、廣播、微信、新時代講習所等多元渠道,宣傳黨的惠民政策,讓困難群眾知黨恩、感黨恩。二是加強紀律建設。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嚴格執行黨章、條例和準則等黨紀條規,與每名黨員簽訂《黨風廉政建設目標責任書》,建立強有力的監督機制,打牢拒腐防變的思想基礎,不斷增強黨員干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確保搬遷工作干凈、陽光。三是加強能力建設。采取召開黨員大會、群眾會等方式,因戶制定措施,教育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主動參與脫貧攻堅發展產業。同時引導安置區居民培養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摒棄陳規陋習,更好地融入城市新生活。結合各安置點的實際情況,深入開展選樹身邊好黨員活動,培育選樹一批扶貧搬遷先進典型,通過現身說法的方式,提高黨員群眾的自我致富意識和致富能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
[2]中共中央.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R].新華社,2019.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