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艷
摘 ? 要:2016—2018年,新民市借助于遼寧省高效控量施肥新技術推廣項目和沈陽市主要作物緩控釋施肥新技術推廣項目,在玉米和水稻上實施推廣項目面積達5 470 hm2,輻射帶動11萬hm2,共計增產糧食5.96萬 t,節省化肥4 061.6 t,總計增收節支12 824.5萬元。主要作物控減施肥新技術推廣具有省工省時、增產增效、提高肥料利用率等優點。
關鍵詞:新民市;主要作物;控減施肥新技術;推廣
1 ? 實施背景和意義
新民市隸屬于沈陽市轄區,全市24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現有耕地面積21.6萬hm2。2019年水稻面積3.87萬hm2,玉米面積11.3萬hm2。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和深入,如何進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省工省時、增產增效,在改良土壤和減輕環境污染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推廣主要作物控減施肥新技術具有深遠的意義,其前景十分廣闊。
2 ? 主要技術
2.1 ? 玉米控減施肥技術
在高肥力地區,采用底肥一次施肥技術,總施肥量比常規施肥減少8%~10%。施用緩控釋肥(26-11-11)40 kg/667 m2,要求緩控釋氮素占氮素總量的45%以上,釋放期為60 d以上;中等肥力水平地區采用底肥施+肥種肥方式,底肥施用緩控釋肥40~45 kg/667 m2,種肥用復合肥(15-15-15)5 kg/667 m2左右。播種時施入10~15 cm土壤,機械或人工條施側深施于種旁10 cm左右。種肥和底肥分層一次施入土壤。一般情況下免追肥,如遇特殊土壤或氣候等因素造成玉米脫肥現象,可在大喇叭口期適量追施氮肥。
2.2 ? 水稻控減施肥技術
高肥力地區以緩控釋肥(26-10-12)為主,要求緩控釋氮素占氮素總量的30%以上,釋放期為60 d以上,用量為40~45 kg/667 m2,作基肥施用,總施肥量比常規施肥減少5%~10%,;中肥力地區基肥同高肥力,在分蘗期視水稻長勢適量追肥,在抽穗期追施少量速效氮鉀肥,追肥用量為尿素5~7.5 kg/667 m2、氯化鉀5 kg/667 m2。
3 ? 推廣措施
3.1 ? 強化組織領導
新民市農業、財政部門成立主要作物控減施肥新技術推廣領導小組及技術領導小組,完善組織機構、健全工作制度、創新工作機制,整合各方力量,組織好、開展好主要作物控減施肥新技術推廣工作。
3.2 ? 項目資金管理
實行專戶管理,杜絕擠占、挪用及非法用途。整合相關農業項目資金,加大對主要作物控減施肥新技術推廣工作的資金支持力度,技術培訓、試驗示范、產品質量檢測、效果監測等所需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3.3 ? 項目檔案管理
按照技術規范和工作方案,新民市與示范區鄉鎮各農戶簽訂實施協議。通過層層簽訂協議,明確責任分工,明確完成的示范規模、效益指標及宣傳培訓、田間試驗等主要工作任務。同時,健全推廣工作檔案,在實施過程中逐步建立和規范推廣工作檔案、技術檔案和資金使用檔案。
3.4 ? 科技培訓與技術指導
根據示范區分布,開展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技術人員分片包干。3年時間里技術人員下鄉指導36次,召開縣級工作會議8次,舉辦項目培訓班21次,培訓鄉鎮級技術人員、村干部300人次,培訓農民4 420人次,發放技術宣傳材料8 500份,召開現場會3次。
3.5 ? 強化試驗、示范建設,確保任務落實到田
根據示范任務確定實施區域。重點選擇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在6個鄉鎮建立了8 000個千畝示范片、6個高效控量施肥技術專項試驗的田間試驗。注重樹立典型農戶和示范田,抓住作物生長有利時機召開現場觀摩會,充分展示示范區節本增產優勢,輻射帶動周邊鄉鎮,大力宣傳技術內容和實施效果。技術人員現場跟蹤指導,確保技術物化到田。
3.6 ? 科技宣傳展示項目優勢
采用“田間課堂” “農家辦班”等形式,面對面對農民進行指導,同時開通電話咨詢熱線,隨時為農民答疑解惑;利用技術培訓機會將技術優勢推廣出去,充分展示項目區節本增產優勢,發揮新聞媒體作用,電視專題宣傳報道3次、利用鄉村信息專欄8次、墻體廣告2幅、趕科技大集2次,提高廣大農民對項目的了解,掌握項目實施的技術要領。
4 ? 取得的工作成效
4.1 ? 提高了經濟效益
根據試驗示范測產結果統計,示范區玉米增產36 kg/667 m2,增產率為5.6%,增收節支68.1元/667 m2;水稻增產29 kg/667 m2,增產率為4.9%,增收節支94.5元/667 m2。2016—2018年,新民市推廣主要作物控減施肥新技術面積共計可達5 470 hm2,輻射面積1 100 km2。通過新技術實施共增產糧食5.96萬t,節省化肥4 061.6 t,總計增收節支12 824.5萬元。
4.2 ? 改變了農民用肥習慣
施肥品種、用量和方法更趨向合理。肥料品種上也從農民習慣的復合、多元轉變為高濃、長效的配方肥。一次性施肥(或減少追肥次數)就可滿足農作物整個生長季的需求,減少施肥次數,節省勞力,以期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
4.3 ? 促進了生態環境良性發展
通過推廣新技術,試驗區肥料利用率達到了38.9%,減少了肥料施用量,從而減輕了因偏肥、劣肥對耕地及生態環境的污染,有利于綠色和無公害農業的發展需要,有利于生態良性循環。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土肥技術保障。
5 ? 問題及建議
5.1 ? 加大宣傳和投資力度
大力宣傳主要作物控減施肥新技術,政府需加大投資力度,讓更多的農民受益,將技術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力。
5.2 ? 加強對肥料經銷生產企業和肥料經銷商的監管
緩控釋肥料質量決定項目實施的效果,應加強肥料經銷生產企業和肥料經銷商的監管,讓農民購買到優質緩控釋肥料,以保障施肥合理、經濟,達到節本增效、增產增收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9-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