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芮寧
摘要:信息傳播渠道和速率的進一步發展,為輿論傳播提供了便捷路徑,同時也容易造成輿論危機事件。這種全民自媒體的背景下,高校管理也將輿論危機事件納入到安全保障建設內容中。基于國家和社會對于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視,這就迫使高校必須加強自身機制建設。由此,本文便從自媒體環境下高校輿論危機事件的特征出發,力求通過對其進行有富有針對性的探索,以期為高校應對輿論危機和做好輿情管理獻計獻策。
關鍵詞:自媒體;高校輿論危機;危機事件;應對機制
我國工信部于2017年11月發布了“公共互聯網網絡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由此反映出,基于網絡輿論傳播的危機事件應對處理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危機事件一旦爆發,便容易引發輿情發酵。對于高校來說發生輿論事件更易引起全民熱議,甚至也容易給的學生、家庭和高校帶來不可控的負面影響。據此,針對此問題展開研究,也將對為高校找尋應對之策,避免事件形成二次發酵帶來重要幫助。
一、自媒體環境下高校輿論危機事件的特點
(一)廣泛的社會關注度
當今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隨著電子產品和移動互聯的迅速普及,幾乎形成了“全民自媒體”的社會環境。人人都能夠透過移動電子產品實現信息的傳播,而這些信息、言論的傳播又面臨著不確定的受眾群體,因此,一旦出現負面信息的對外傳遞,那么則容易引發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二)巨大傳播擴散廣度
信息的產生和擴散是隨時隨地都在發生的,人類也總是更加容易被負面的事件信息所吸引,因此高校輿論這一類的危機事件往往更能引發人們的關注和參與的熱情,“壞事傳千里”作為一項傳播規律,加上自媒體的加速傳播,這就使得危機事件信息的傳播的范圍更加擴大化。面對這些信息,其中不乏充斥著一些為了吸引流量而刻意作假的內容,而這些雜亂、虛假在被傳輸到網絡上時,一些學生出于個人喜好、情緒宣泄和私人利益考慮,也會在危機事件中產生加速虛假信息傳播的效果。尤其是學生對于QQ、微博、微信、論壇等自媒體社交平臺的參與“主力”,在同齡團體中形成互動,也能夠讓負面信息能夠衍化和放大其負面效果。
(三)深度性的社會影響力
大學生成為輿論話題的積極參與者,并且這種參與性往往還帶有負面破壞性,而由此帶來的后續影響也便容易對高校的正常秩序帶來影響。甚至在一定情況下還會對教師、學生的人生和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此外,隨著輿論的升級發酵,這也會給整個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
二、自媒體環境下高校輿論危機事件應對機制
(一)構建常態化的輿情監督機制
1.加強學生言論監察,強化信息內容監管。對于大學生來說,其使用網絡參與網絡討論的頻率和時長更多,也是利用網絡進行溝通的“中間力量”,在面對一些問題時,喜歡發表意見擔任時代先鋒,據此,高校便要加強對其網絡言論的日常監管,在發現問題時要及時反映、盡早解決,從而將事件危害控制在較小的傳播范圍內。
2.注重人文思想培養,加強學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在教學工作中也要注重網絡信息文化建設。高校教師不僅要承擔教學工作,要落實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例如,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及心理健康輔導等,讓學生心理能夠健康發展。
(二)注重輿情危機事件回應方式
1.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加強高校和自媒體、其他媒體之間的合作。高校不僅要開設自己的網站社交平臺,而且還有做好平臺的利用和維護,讓其影響力有所提高,這樣才能在高校危機事件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在第一時間進行回應。
2.高校在進行輿情回應時應當應用能夠適用于自媒體傳播的表達方式。要采取具有親和力的語言,避免口號式、生硬性的語言,如此才能更好保障高校在輿情回應時能夠規避沖突和惡劣后果的發生。
(三)完善輿論危機應對機制
要對輿論危機予以應對,還要對具體的應對機制加以完善,讓處理辦法能夠更好切準要害。概括來說可分為以下方面:其一,在“黃金時間”內完成信息的準確發布,讓針對高校輿論危機事件的相關真實信息能夠快速傳達覆蓋到媒體上,從而避免謠言擴大影響。通常來說處理突發事件應最好控制在4小時內,順利完成對自媒體傳播的方向引導,從而掌握輿論的主動權。其二,做好事件的系統化處理。一方面,當在危機事件發生后,應利用媒體對事件進行跟進與修復,讓相關人員的情緒得到安撫。在跟蹤反饋事件后續處理時,也要加強職業素養培訓,讓高校在透明化的監督中實施管理。并且同時對事件進行總結整理和詳細評估,從中汲取教訓,從而讓事件的不良社會影響能夠降至最低。
高校學生由于缺乏經驗和閱歷,自控約束力也參差不齊,在面對“消極信息”時往往難以以清晰、客觀的態度去分析,而是被輿論牽著走,為了讓高校做到危機事件處理得當,則還需完善輿情監督和防范機制,從而做到有效應對。
【參考文獻】
[1]陳磊.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應對方法和處置機制研究[J].教育觀察,2018.
[2]任楠.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管理研究[J].管理觀察,2018.
[3]孟園.社會化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危機事件回應效果影響因素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