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冬蘭

本課程開發利用當地文化資源,探索一種結合地方文化有效可行的校本課程,探討融合地方文化的歷史校本課程開發的創新之處和如何進行開發和實踐,希望給地方課程的開發注入新想法。
2001年新課標提出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目標,強調課程要增強與學校、學生和地方的適應性。在歷史教學中融合本地方特色文化,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形式更加新穎,使學習更加生活化。融合地方文化的歷史校本課程能夠發揮本校的資源,體現學校辦學的風格和滿足學生了解本地方文化的需要,與新課標緊密結合。
一、融合地方文化的歷史校本課程開發的創新之處
(一)結合辦學實際,開放性開發課程。
1. 開放性地設計課程目標和內容。結合學校的教學條件、辦學特點、學生需求和個性發展、教師個人優勢將課程開發設置了四大系列。如表1所示。
2.開放式進行教學實踐。本課程開發旨在增加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在自主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中,使孩子的潛能得到更大發展。依據開放的內容,靈活采用以資源調查、實地參觀、主題活動相結合的多種實踐,以夢龍文化、廊橋文化、紅色文化、北路戲搭臺進行特色文化欣賞,師生共同編寫壽寧史話、特色文化、民風民俗等校本教材,并通過專題講座、興趣課堂靈活多樣的方式滲透教學。教與學不再局限于校園課堂,使空間得到拓寬和延伸。師生可利用課余收集整理文獻材料,也可在放假或拜訪親朋好友時進行調查,并建立關聯的平臺互動隨時學習,在學習時間比較自由。這樣開放式教學,重視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教師與學生、學校與社會、課堂與生活相聯系,在開放的時間和空間上多樣化地開發。
(二)貼近生活實際,凸現壽寧地域性
山城壽寧歷史悠久、文化多元,獨特的地理地勢和歷史由來,造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本課程結合壽寧歷史淵源、地方文化、歷史名人、民風民俗等特色資源,開發了《鄉土歷史》《特色文化》《民風民俗》三個版塊,充分展示地方特色的文化。內容都源于地方實際和生活,以學生生活經驗和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富于地域性并融入生活。
(三)師生共同參與,學生自主開發
從課程的調查→設計→實施→整理→完善,師生始終共同開發和實施。本課程每個內容設計,都是教科書中沒有的,學生又感興趣并且可操作的。把自主創新,共同參與的理念貫穿于整個課程開發過程。
教材的編寫盡量增加可讀性和趣味性。每個教學設計都配有大量的插圖,同時設置材料研讀、拓展閱讀、資料卡片、知識鏈接、探究活動、課外閱讀等大量趣味性欄目,鼓勵學生自主參與課程開發。
二、融合地方文化的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
(一)參與社會實踐、開創課程新基地
以資源調查、實地參觀、主題活動等形式參與社會,讓師生零距離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利用時間節點,舉辦以各種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社會實踐創新活動。如:實地參觀(壽寧縣圖書館、含溪革命老區、體驗乞丐節、瀏覽三峰寺等)、主題活動(收集家鄉方言、廊橋模型制作、祭掃烈士陵園、壽寧木拱廊橋攝影比賽、壽寧特產小吃介紹等),并借助文化館和北路戲劇院帶動學生欣賞地方文化。如:觀看電影《馮夢龍傳奇》、廊橋系列畫展、北路戲專場、習近平與下黨紅色文化展覽等。
這樣,學生對壽寧傳統文化的理解不是局限在聽說的層面,而是在動眼、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零距離接觸壽寧、了解本地方文化、感受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萌生對家鄉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編寫歷史特色校本教材
山城壽寧歷史悠久、文化多元,獨特的地理地勢和歷史由來,造就了壽寧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本課程結合壽寧的特色資源,開發了《鄉土歷史》《特色文化》《民風民俗》三個版塊,整理壽寧的由來、行政建制的沿革、人口遷徙與方言、歷史文物、考古遺址、建筑古韻、近代人民抗爭、工農武裝與民主政權建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等寧鄉土歷史;欣賞南山夢龍、閩東北廊橋、紅色下黨等特色文化;采訪上元節、中元節、乞巧節等民風民俗;展示花菇、高山烏龍茶、金絲扣、米糕、鼠曲糍、黃粿等特色小產;領略楊梅洲、南山頂、雙苗尖仙巖等風景。較全面地介紹了壽寧的歷史淵源、地方文化、歷史名人、民風民俗等,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并設計了引導實踐的“學案”,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實踐性。
(三)校本課程的教學實踐
教學實踐中,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方式(如:實地參觀、專題講座、文化視聽、采訪調查、實踐活動、模擬制作、主題展覽)和靈活的教學組織策略(如: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師生共享合作、小組探究、反思小結)。以《壽寧的風味》為例簡單介紹校本課程教學實踐中的做法。首先,制定開放性的目標和明確重難點。如表2所示。其次,小組分工查找搜集資料。如:金絲扣、米糕、鼠曲糍、黃粿的文字資料和圖片,學生自制的米糕、鼠曲糍實物,米糕制作的小視頻短片,金絲扣廣告PPT介紹。在準備過程中,師生線上線下結合,充分發揮自主創新能力,活動前做好充分準備。
教學環節流程設計:品嘗風味(選出最喜愛的一種風味說明風味名稱、顏色、特點,相互品嘗交流)→說一說(利用小短片講解風味的制作方法和過程)→講一講(圖片文字介紹風味小吃相關的典故和來歷)→宣傳推銷(為喜愛的風味設計制作廣告和包裝,模擬電視廣告宣傳推銷,展示分享設計成果)。整個過程師生以對話式、互動式、合作式進行教學,實現學生的自主全面發展。
(四)建設校園文化
通過板報宣傳、走廊掛畫、主題活動等校園文化建設,是融合地方文化的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的重要途徑和成果展示分享的重要手段。以《紀念閩東蘇區建立85周年(1934~2019)主題展覽》為例:活動展示了閩東蘇區建立、策應紅軍主力轉移、三年游擊戰爭堅持抗日的革命史;葉飛、曾志、馬立峰、郭文煥等革命志士;畬嫂舍子救曾志、葉飛獅子頭脫險記、閩東劉胡蘭一個施農祿等英雄故事;蘭田暴動、九家堡等革命紀念地系列展覽。通過活動營造富有濃厚的地方文化氣息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校園中潛移默化受到地方優良傳統的熏陶,將其內化為求知做人的態度和品質。真正做到一草一木暗香浮動 ,一字一畫德育無聲,也為美麗山城——壽寧的建設添磚加瓦。
注:本文為福建省寧德市中學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基于地方優秀文化的歷史特色課程開發”(課題編號:FJNDKY19-205)。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