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宇紅

摘 ?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傳統的高職外語教學方法受到了強烈沖擊。如何充分發揮信息時代的優勢,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已成為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本研究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的生態失衡狀況,并提出了平衡機制的構建策略,以促進高職外語教學平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教育生態學;高職英語教學;生態失衡;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3-0164-0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been strongly impacted.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imbalance of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of reconstructing the balance mechanism so as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 ecology;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cological imbalance; construction strategy
一、概述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正產生愈來愈深刻的影響,同時也給高職英語教學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教育4.0(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教育)時代也挑戰著每個人的主動性和競爭性。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能為動力的,它將把工作場所從以任務為基礎的特征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特征。由于人與機器的融合,將縮小人文社會科學與科學技術的學科距離。這必然需要更多的跨學科教學、研究和創新。
通過將信息技術與傳統的高職英語教學資源相結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時代的優勢,最終滿足現代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育4.0時代,如何使信息技術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已成為促進高職英語由傳統教學向現代教學轉變的重要研究課題。在信息化背景下,外語教學中的教育生態問題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將生態教育理念引入英語課堂,開拓了英語教學研究的新視角。本研究嘗試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審視分析信息化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的生態失衡現象,并提出相應的重構策略,以期使高職英語課堂真正成為一個開放、平衡、可持續、有利于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良性生態系統。
二、相關概念綜述
(一)教育生態學
教育生態學是由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院長Lawrence Arthur Cremin于1976提出的,是一門將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應用于教育學的新興學科。它將教育與周邊生態環境聯系起來,以二者的關系及其作用機制為研究對象[1]。教育生態學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側面。宏觀教育生態學主要從生態環境和政策法規兩方面來研究教育。而微觀教育生態學則研究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如師生關系、教學設備、課程設置、教學策略等。如果微觀教育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生態因子達到全面的動態平衡,課堂教學也將實現生態發展。
(二)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理念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日本的一些學術文章,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相結合的最早研究。70年代,德國、歐盟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由于技術的限制而沒有太多的成果。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信息技術以其固有的優勢成為所有傳統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教育領域,教育信息化能夠利用互聯網上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利用音頻、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創建各種教學模式,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不斷改進傳統教學模式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
工業4.0促進了“智能工廠”的誕生。在模塊化的結構化智能工廠中,網絡物理系統監控物理過程,創建物理世界的虛擬副本,并做出分散的決策。通過物聯網,網絡物理系統在內部和跨組織服務(由價值鏈參與者提供和使用)之間進行實時通信和合作,并與人類進行合作。由工業4.0而催生的教育4.0為學習者提供了各種新的學習方式,如:通過游戲、與他人互動、參與在線學習小組、完成實踐性學習項目等進行學習。學生學習的時間和地點不再受到約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改變。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中的生態失衡
毋庸置疑,信息化教學的介入為高職英語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教學信息化的過程也是原有的教學生態系統的平衡被打破和重建的過程。目前高職英語教學的生態系統中失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各因子之間缺乏深入的合作,不能形成協調一致的教學環境。如一些高職院校存在多媒體教學設備數量不足、配置偏低、管理缺位、維修遲緩、網絡不暢等問題,不僅為課堂教學效果帶來了負面影響,而且成為了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發展的瓶頸。
第二,教學中存在對信息技術的過度使用、濫用和低效使用的問題,違反了生態學的最佳適度原則。如:部分教師課堂上過于依賴現成的教學課件,缺乏創新、拓展和靈活運用;不加選擇地在課堂上播放與授課內容無關,或超出學生理解能力的視頻、音頻,對教學目標的實現并無實際有效的促進作用;購置的一些信息化教學設備與服務,由于缺乏針對性,被長期閑置,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第三,教師的信息素養偏低成為信息化教學生態發展的限制因子。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深蒂固,新的模式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部分教師利用信息意識不足、信息技術與信息化教學能力不足,難以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網上自主學習進行有機融合,從而阻礙了信息化教學生態優勢的充分體現[3]。
第四,教育生態系統內部各因子之間缺乏良性的信息、能量循環。在教育生態系統中,各組成部分需要相互聯系,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水平和自主學習能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僅在課堂上仍然存在著教師的一言堂情況,在網絡輔助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的參與度仍然不高,師生間缺乏有效的互動機制。
四、信息化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生態系統的建構策略
(一)完善信息化教學環境,推進信息化教學建設
首先,從國家的角度看,政府應充分重視教育信息化,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鼓勵和推動所有高等教育提供者進行信息化建設。同時,通過財政投入、設備投入、人員投入,完善高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教育。此外,由于教育信息化對傳統教育模式的一次大變革,在其發展的初期,必然導致原有的生態失衡。從失衡中恢復高職英語教學生態的平衡,必須進行干預和宏觀調控,以提高高職英語教學水平。
其次,從高職院校的角度來看,雖然很多高職院校都認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并認同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和必然趨勢,但在現實教學活動中,傳統的教學模式仍被廣泛使用,從而形成了“形式主義”。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力度不夠,采用的方法不科學,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不到位。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改革中,應將教育信息化分為高層次和規范性兩個方面。在規范性方面,高職英語教學應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與高職英語信息化教學深度整合,改善課堂生態環境。在高層次上,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把教育信息化理論融入教學的核心理念。
(二)完善信息化高職英語教學的互動機制,創建和諧的生態課堂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高職英語課堂生態失衡主要表現為系統各組成部分的關系失衡。生態失衡主要分為生態主體間互動關系的失衡、生態主體與信息技術互動關系的失衡、信息技術與其他因素互動關系的失衡[4]。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強高職英語教學生態系統各環節之間的聯系。主要措施包括:
首先,從整體的視角分析大學英語生態課堂各組成部分的互動特性。從互動主體、參與方式、互動力、互動激勵、互動距離、互動意志、互動效果等方面鼓勵學生、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教學環境和教學觀念的深度整合。基于信息技術,為教學生態各組成部分構建運行良好的交互平臺和交互環境。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和教師進行深入的交流,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英語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和教師的信息技術實踐技能,也促進了信息技術的深度整合與高職英語教學相聯系。
其次,從微觀的角度激發課堂互動。從課堂生態學的角度來看,教師是生態系統知識的生產者和傳遞者,他們的主要職責是消化相關知識,并將其與自己的教學能力結合起來,并以學生所接受的方式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同時,學生吸收知識,并將其內化為知識框架,并通過作業、測驗和考試反饋給教師。此外,有必要構建一個更加優化的教學環境,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動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利用課堂上的多媒體輔助設備,利用其生動、直接、多媒體整合的特點,確保學生的積極參與,通過激發群體動力,幫助改變課堂上相對安靜的學生學習風格,進而形成一個充滿激情和活力的整體學習環境。在網絡輔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線上和線下的學習內容和活動有機結合,補充的材料要符合各層次學生英語學習的“耐受度”,遵循“最佳適度原則”,并要符合學生的職業需求,避免“花盆效應”[5]。要運用合作、競爭、思考、創新的生態教學策略,通過多元化教學途徑學習與教學評價以及在線教學平臺與社區,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快樂探索,勇敢實踐,改變師生角色,創建和諧的信息化高職英語生態課堂(圖1)。
五、結束語
教育進入4.0時代,信息化為高職英語教學提供了契機、條件和動力,但也打破了原有教學生態體系的平衡。本研究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的生態失衡狀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提出了平衡機制的構建策略,以期促進高職英語生態課堂的和諧發展,培養出更多兼具專業技能和英語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克雷明.公共教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焦建利,賈義敏,任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宏觀政策與戰略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4,32(01):25-32.
[3]楊開城,許易.論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與教育信息化的深層內涵[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01):12-17+24.
[4]郭麗君,陳中.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學課堂生態:變革、問題與對策[J].現代大學教育,2017(06):101-107.
[5]胡琰.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生態化體系的構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