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唯 李業旗
摘要: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理念后,建設智慧城市開始變為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前沿趨勢,2019年兩會更是諸多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提案。目前吉林省智慧城市建設已有部分效果,但也存在諸多制約因素。為進一步推進吉林省智慧城市的發展,建議在數據驅動城市創新、“互聯網+”城市建設新形態、吸引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加強信息安全體系建設、提高人才素質和加大經費投入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智慧城市;城市治理;城市建設;吉林省
我國城市問題日益突出,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無時無刻經歷著交通擁堵的壓力,感受到因人口膨脹產生的住房壓力,還有城市資源的短缺問題等,都制約著城鎮化的步伐。吉林省也不例外,事實證明,類似長春、吉林、遼源等這樣的傳統老工業城市發展模式難以解決日益突出的城市問題,現代城市的發展亟待需求新理念、新思路,智慧城市應運而生。
一、吉林省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一)部分試點城市建設緩慢。
吉林省在2013年開始智慧城市試點的試點工作,直至2016年政府報告中還有關于建設的進度,2017年后的各市的政府報告中并沒單獨提及智慧城市的建設問題,部分城市的建設工作進展遲緩,原因一是在建設前期創建的目標過高。目標將大部分智慧項目都包含在內,但由于各市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當地社會的實際情況不同,并沒有完成目標中的重點項目。部分市區的財政情況不能支撐目標中所有項目的建設。如搜登站鎮只啟動了智慧農業項目。二是人事變更頻繁。試點城市開啟以來,例如撫松縣、江源區、長春凈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政府主要領導先后進行了崗位調動,導致新任領導無法對整個智慧城市進展過程有確切的把握,重復建設、遺漏建設的情況多見。三是缺乏統一的部署,吉林市高新區在開展試點城市工作中由于缺乏統一的部署,在網絡基礎信息化基礎沒有打牢的情況下盲目開展后期工作,導致部分智慧項目徒有外表,不能應用,創建工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二)專業性人才普遍匱乏
吉林省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招聘大量懂技術、有思路的復合性人才。而且智慧城市的技術在不斷地發展更新,掌握新技術、新知識的專業技術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尤為短缺。但吉林省政府現有的工作人員仍然承擔大量行政工作,仍然處于原本行政效率低下、超負荷的工作狀態,還有部分工作人員的個人素質并不適合智慧城市的建設要求。相關公共信息平臺、政府網站的內容長期不進行更新,形同虛設。政府大廳、交管部門等一些部門的電子終端設備沒有專人進行管理,使其成為擺設。這一切都源于缺少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所致。
(三)部門之間存在壁壘
目前吉林省的政府缺乏統一、具體的建設信息化規定,導致智慧城市的建設缺乏統一性,數據采集不全面、設備接入缺乏強制性統一標準,導致各部門進行各自的信息化建設。政府網站樣式不統一,不能有效樹立政府形象;平臺不集成,并不能給普通民眾帶來便利。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并不單單是普通的一項業務工作,首先需要政府的統一規劃,逐步分解任務,強力推進,并不能由單個部門獨立完成。部門間各自為政的結果只能是建設電子辦公而已,離智慧城市的目標相差甚遠。
(四)“智慧城市”、“數字城市”概念渾濁不清
數字城市、信息城市和智慧城市是有明顯差別的,它們的發展是有順序的。城鎮信息化的發展過程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數字城市階段,在1998年就開始了;第二階段的信息技術在2006年它他整合了數字城市的技術有將信息數據第一層處理,就出現了現在政府的電子政務、產業信息化、城市地理的可視化。現在科技飛速發展,這時候就出現了智慧城市。由此可見,數字城市相對智慧城市已是過去式概念。但吉林省的政府報告和要聞中,“智慧城市”和“數字城市”交替出現,構建數字城市的內容同樣是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設內容。由于目標名詞的渾濁,讓參與者未能清楚吉林省城市建設的最終目標和目前階段。
二、加快推進吉林省智慧城市建設的思路和建議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要根據各地的網絡基礎、信息化條件,當地的財政情況、經濟發展狀況與社會需求情況,適時啟動,有的放矢,突出特色。
(一)要加強頂層設計。各地要立足為人為本的理念,緊密結合吉林省智慧城市建設需求和實際情況,將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臺融入智慧城市建設總體設計,作為智慧城市建設重要的主要內容。按照國家戰略要求、圍繞智慧城市建設目標,完善智慧城市規劃和頂層設計,提升建設水平,而不只是碎片式的“智慧項目”。
(二)明確建設目標。數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礎,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的高級階段。要想建設智慧城市,首先要達到數字城市的標準,優化公共平臺,將其建設成方便型、個性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移動端服務平臺,讓市民感受到公共服務觸手可及。打通各部門數據庫壁壘,建設安全、統一的資源池。配備網絡資源、計算資源、存儲資源、云計算資源管理系統等,首先選擇需求迫切,且已具備智能化應用條件的領域進行建設,行程典型應用示范;探索適合智慧城市建設的制度安全保障體系與政策標準保障體系。
(三)要注重機制創新。建設工作不能拘泥有原有的城市建設思想,各部門力求做到資源的互聯、互通、互動。要加強與省內其他城市智慧城市辦公室的溝通協調,為下一步各城市智慧項目的銜接做好準備,促進智慧城市建設的協調發展。同時還要統籌、依靠市場機制和市場力量,鼓勵企業和民間資本組織的參與,不能單純依靠政府力量,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參與的建設新格局。
(四)推進建設成果的推廣與應用。緊密結合城市建設發展的需求,不斷總結經驗,將試點城市的成功經驗應用于下一個智慧城市建設城市。積極關注城市管理、運行的熱點問題,傾聽民眾聲音,通過建設智慧城市切實解決普通民眾的不便與困難;鼓勵開拓創新,傾聽群眾需求,在此基礎上推動在行政管理與便民服務、企事業發展、百姓工作生活各領域的應用;密切關注其他成功省份的建設動態,取長補短的利用他省的優秀成果來豐富吉林省的建設。
(五)重視和加強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與法律建設。智慧城市需要制度安全保障體系與政策標準保障體系的保護。信息資源的集中必然面臨信息泄露的風險,多方社會力量的加入必然會出現尋租、貪腐的可能。在建設前政府應制定具體的法律法規來規避可能出現的風險,為智慧城市的順利建設保駕護航。
(六)加快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智慧城市的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因此,目前的人才團隊遠遠不能滿足未來的建設需要,我省應保護現有智慧城市工作者的積極性,鼓勵其創新創造,留住現有人才。同樣,我省也應擴大選人用人渠道,讓更多懂技術、有想法的青年才干加入建設中來。
參考文獻:
[1]鄢淑清,李慧杰,曹殿才. 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建設思考[J].中國科技成果,2013,23:12-14.
[2]紀雷. 淺談智慧城市建設[J].建設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29:62-67.
[3]吳恒. 試析智慧城市發展對城市規劃的影響[J].建筑建材裝飾,2017,12:38-40.
[4]陳曉娟. 智慧城市建設的人才需求與發展措施[J].中國信息界,2013,10:14-18.
[5]劉遷. 智慧城市視域下智慧檔案館建設探究[C].蘇州,蘇州大學,2016.
[6]宋璟,李斌,班曉芳,馮曉曉,陳錦. 關于我國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信息安全,2016,2:107-111.
[7]杜宇鴿,謝安明. 智慧城市網絡安全保障體系淺析[J].中國信息安全,2018,3:103-106.
[8]陳曉娟. 智慧城市建設的人才需求與發展措施[J].中國信息界,2013,10:76-79.
[9]金顯賀,王昌長,王忠東. 從電子政務、智慧城市到智慧社會——智慧宜昌一體化建設實踐探析[J].電子政務,2018,5.
作者簡介:孫曉唯(1993—),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第二作者 :李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