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斌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閱讀教學至關重要。在教學中,以課內為點,課外為面,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閱讀資源,找準課內外閱讀的銜接點,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的有效結合,使學生真正地“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不斷提升閱讀能力。
◆關鍵詞:課內;課外;閱讀;銜接
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閱讀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由此可見,閱讀是語文教育的“根”與“魂”,是語文學習的核心環節,而語文教學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課內外閱讀之間的有效銜接與整合,以課堂為點,以課外為面,課內得法,課外延伸,博覽群書,開闊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真正實現課標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課內教學的實效性
“展開兩翼才能飛”。是的,要想在課外閱讀上有所感悟和收獲,首先必須在課內閱讀上下功夫,而且要下足功夫。這就像一個人在爬樓梯,要想登上二樓、三樓,必須穩穩當當地走好第一層樓梯。我們的語文教學亦是如此。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是對語言文字的認識,閱讀,理解,體驗和積累運用的過程,“聽、說、讀、寫”的訓練是教好小學語文的重要途徑,體現出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我們語文課本上所選的內容都是經過專家們的評審,代表著我們民族語言精髓的精品。徜徉其中,我們可以領略到祖國大好河山的壯觀與美麗,那里有“靜、清、綠,奇、秀、險”的桂林山水,有雄偉壯觀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有“大漠孤煙直”的塞北風情,也有“風景舊曾諳”的江南早春……朗讀、背誦這些經典篇目,對于提升語感和語文口語表達能力十分有效。在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去讀、去品悟,教師也要做好范讀工作,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要讓學生用恰當的語調,語速,有感情的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在朗讀中積累優美詞句,在朗讀中受到美的熏陶,繼而達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的目的,產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架設橋梁,尋找切入點
從課內到課外,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廣泛地閱讀,找準切入點,從方法的指導到自主的閱讀,讓學生從大量的課外閱讀和語言實踐中豐富詞匯,提高語感,提升文化素養。
1.課前指導學生收集信息資料
教學要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語文教育資源,預習時讓學生廣泛涉獵與課文相關的信息資料,通過各種途徑去查找、收集與課文探究點相聯系的信息,并在課堂上反饋、交流、達到滿意的互動效果,這樣不僅能激發閱讀興趣,還能拓寬視野,豐富知識。
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由于當時的社會背景,學生對魯迅的認識不深,所以教學伊始,可以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有關于魯迅先生的資料,介紹魯迅的生平,當時的社會背景,別人寫的有關魯迅的文章,魯迅先生自己寫的文章等,讓魯迅這一人物形象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這樣就為魯迅逝世以后很多人來追悼他打下了基礎,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2.課堂上補充閱讀,擴展教材內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在課堂上做一些有意識的拓展與補充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體裁、作者等情況提供多元信息,增加知識積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播下課外閱讀的種子。
3.課后拓寬延伸,架設閱讀橋梁
課后延伸促進學生在廣闊的閱讀背景中學語文、用語文,把“積累與運用”“理解與創意”“內化與表達”統一起來,從中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并促進了學生間的合作、交往。在課堂收尾處做好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其意義十分深遠。一節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閱讀的結束。讓學生帶著高漲的閱讀興趣,實用的閱讀技巧離開課堂,是為了釋放學生更多的閱讀潛能,把課內閱讀與延伸活動結合起來。
如,學完《金色的腳印》,可以推薦學生們去閱讀沈石溪的小說《狼王夢》,學完《草船借箭》,推薦學生細細品讀《三國演義》,學完《猴王出世》便讓學生閱讀《西游記》。這也是完成閱讀課內外銜接的最終目的,只有這一步做好了,才能在閱讀中做到游刃有余。
三、采取不同閱讀方式進行課內外銜接
開展閱讀活動,要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進行課內外有效銜接。
1.共讀
全班同學“同讀一本書”,閱讀并做批注,寫一寫閱讀的收獲和感受。教師及時調研學生的閱讀情況,及時發現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利用課內的時間進行階段性的閱讀匯報交流。
2.自讀
自助式閱讀,根據近段時間的學習,找到相關的閱讀作品,進行自助式的閱讀,教師隨時了解學生課外閱讀效果,給予學生及時必要的課外閱讀的指導。利用課內閱讀時間,開展“好書推薦”“故事會”等活動,通過介紹,同學之間可以交換閱讀。
3.親子讀
開展“師生共讀、親子共讀”活動。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做學生閱讀的領路人。父母和孩子共讀,營造家庭的閱讀氛圍。
4.評比
定期進行“閱讀小明星”“書香家庭”評比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家長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保證孩子課外閱讀的時間。
總之,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既豐富了文本內容,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要延伸課堂教學的長度,拓寬課堂教學的廣度,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多在課內外閱讀的銜接上下功夫,讓學生們在更為廣闊的天地間閱讀,讓他們的生命因閱讀而精彩。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學課程標準.
[2]包秋彥.學生課外閱讀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