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象干預是目前二語動機理論發展的一個最新領域,它是指一種通過訓練有素的醫生或老師提出相關主題,幫助參與者喚起并產生心理意象。本文研究旨在簡述二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理論(L2 Motivational Self-system)以及相關變量,以及簡述被多個實驗所證實有效增加學習動機的意象干預手段和方法。
【關鍵詞】自我系統理論;意象干預;學習動機
【作者簡介】孟瑤(1992.08-),寶雞文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二語習得。
一、背景
不論是教師還是語言研究者都認同,第二語言學習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學習動機是二語習得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它將有助于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的長期成功。加拿大學者Gardener 和Lamber指出二語學習有兩個關鍵的決定因素,一個是語言天賦,另一個是學習動機。也就是說,外語學習者能否成功掌握一門新語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學習動機。更確切地說,動機是啟動二語學習的主要動力,同時,它也是漫長而煩瑣的學習過程得以持續的動力。
如何激發二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一直是學者和語言教師所關心的問題。近年來,意象在激勵二語學習動機中的應用已經成為一個特色領域,許多出版物和文章都對這一應用進行了測試和驗證,結果證實了意象干預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動機。Magid和Chan創新并第一個在二語動機項目中應用意象干預,成功地激勵了中國大學英語學習者。
本文研究旨在簡述二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理論(L2MSS)的相關變量(理想自我、應該自我、對英語學習的態度、預期努力、目標和動機發展的正/負變化),以及簡述被多個實驗所證實有效增加學習動機的意象干預手段和方法。
二、二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理論與意象干預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研究一直是二語習得研究的主要話題之一。D?rnyei和Ushioda將二語動機分為四個歷史階段:社會教育時期(如綜合性動機和工具性動機),認知理論發展時期(如自我決定理論),過程決定論時期(即可能的自我)和最新的社會動態發展時期(即二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理論)。本文所運用的理論框架為二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理論。
二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由英國學者D?rnyei在 Markus 和Nurius所提出的可能自我的理論(Possible selves theory)基礎上修改并提出。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理想二語自我、應該二語自我和二語學習體驗。
理想二語自我:即流利的第二語言將會使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例如,流利的語言可以讓學習者國際旅行或做跨國生意。理想自我對于語言學習是一個非常有利的促進因素, 因為學習者會通過實際行動減少實際和理想自我之間的差異。
應該二語自我,通俗來說就是學習者認為學習第二語言是一種出于責任,或者為了滿足一些外部期望的行為,從外部因素而產生的學習動機。例如,為了通過考試,為了不讓家長老師失望等等。因此,學習者會通過努力學習來避免可能的負面結果。
二語的學習體驗,即在平時的學習當中的一些正面或者負面的學習體驗,從而對學習者的動機產生影響。例如,一次和母語使用者一次愉快的交談會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反之,討厭某個二語老師對學習者產生的消極影響會減少學習動機的發生。
D?rnyei指出,與其他兩部分相比,理想自我在激發二語學習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如果學習者通過想象成功地設想自己的未來,那么外語學習的動機和隨后的外語學習能力就會提高。相反,“應該自我”在促進L2動機和提高L2熟練程度方面效果較差。二語學習體驗,與其他兩個因素不同的是,一方面,它關注的是現在而不是未知的未來;另一方面,這一概念并不是有可能自我的理論上發展而來。所以在不同學者所做的不同實驗中,此概念的叫法也不一盡相同,本文實驗將采用“對英語學習的態度”來衡量此概念。
這一理論的突出貢獻是對以往英語作為通用語背景下的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理論的反思和補充。
意象,定義為“在缺乏外部體驗的情況下,對外部世界的感知的一種內部表征”,可能會塑造或改變學習者的行為。Stevick首先強調了意象干預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積極影響。這些意象干預在心理學、音樂和體育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報道和應用。在語言教育中,近幾年也成功運用在了聽力,語法教學,寫作以及促進動機的研究中。
Hall, Hall and Leech指出意象可以分為兩種,引導意象(guided imagery)和情景意象(scripted imagery)。引導意象指的是一種身心干預,通過訓練有素的醫生或老師提出主題,幫助參與者喚起并產生心理意象。這些主題可能與日常生活中的幻想情景有關,比如夢中的旅程或完美的一天。情景意象指的是給一個人或一群人把事先準備好的情景描繪出來。這些主題涵蓋了各種主題,從日常生活到學術術語。
三、結語
本文在概述了D?rnyei的二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理論以及二語動機領域最新的意象干預手段,最近,越來越多的文獻致力于研究意象干預在各種二語學習情境( e.g., Magid & Chan 2012; Magid, 2014; Sampson, 2012; You et al., 2016),并且在干預后的學習者的動機會有明顯增強。
參考文獻:
[1]D?rnyei, Z. 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Mahwah, NJ: Erlbaum,2005.
[2]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9,13: 26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