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 要:登高而招,見者廣矣;順風而呼,聽者眾矣。順勢而為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學習是初中課程教學重點的基礎性科目,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與初中生的知識成長與品格形成息息相關。因此,緊跟語文教學方法改革大潮,革新語文課堂組織方式,提升語文課堂學習活動的整體性、合作性、綜合性與人文性,不僅是伸展學生們的個性化特點,提升學生們的主動認知能力的需要,還是語文學科學科地位的要求。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新形勢
傳統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以單篇精讀和基礎知識灌輸為主的,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突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征,過分重視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力求以基礎知識堆積,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而這樣的教學方式的存在不僅損害了初中生語文閱讀興趣的培養,而且也造成了學生語文知識獲取的碎片化,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性理解,阻礙了文本魅力的充分發揮。故要想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就要在新興教學理念的指導之下,著力推進語文閱讀新課堂的構建,提升教學策略與教學材料、教學理念之間的切合度,發揮教學措施的最大育人效果。根據教學實踐,我總結出了如下四種符合潮流的語文閱讀辦法,先結合教學過程介紹如下:
1、立足整體,推進系統教學
語文教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教學活動應該是系統的、有效的。故要想構建符合時代潮流的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我們就要在語文閱讀活動伊始,對整個閱讀活動進行整體化設計,合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不重復、不綴余的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使得每個閱讀教學活動都有清晰的主題和明確的構建目標,所有閱讀活動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閱讀教學整體。
例如: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分析部編版教材特點,以設置單元為本的主題活動,在有效領會教材編寫者的良苦用心的基礎之上,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提升了自身的閱讀系統性。
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時,我根據單元特點確定了“動物”這一閱讀主題,讓學生閱讀鄭振鐸的《貓》感受平淡生活中的淡淡哀愁,閱讀梁實秋的《鳥》感知愛鳥背后的深層含義,閱讀《動物笑談》感知作者幽默詼諧的筆調,閱讀蒲松齡的《狼》感知動物的智慧與狡黠。
在該單元教學下,雖然每篇文本都是以動物為主題的,但各有各的特點,在文本教學中緊抓主題、凸顯特性,讓學生們在多樣的動物寫作方法感知中了解不同的寫作思路,拓展閱讀視野。
2、文道統一,深度解讀文本
文章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志士的情感寄托物,閱讀教學活動也應該是一個主觀性的情感感知活動。但是主觀性的情感感知也是離不開客觀性的知識學習的,只有學生通過客觀的知識學習,領悟組成文本的詞句含義,才能有效還原文本語境,感受文本潛藏的情感。故語文教學應該是文與道的深度統一。這是初中語文閱讀中應該堅持的方向,也是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荷葉·母親》文本教學過程中,我先利用多媒體呈現了視頻《雨中的紅蓮》,然后問學生們:“同學們,你們喜歡荷葉還是喜歡荷花呀?”“荷葉。”學生答。“為什么呀?”我又問。“因為荷葉身上有一種奉獻精神。”“因為荷葉會在風雨來臨之際為荷花擋雨。”學生們解釋道。“哦?那在生活中你覺得自己是荷葉,還是荷花呀?”我繼續問。“荷花。”學生答。“那為你們遮風擋雨的人又是誰呢?”我問。“父母。師長。”學生答。
隨后,學生們在我的引導之下閱讀了冰心的散文詩,在現有教學情境的支持之下深化了自身對作者內心觸動和細膩情感的感知,體悟了冰心對母愛的贊美之情。
3、本質還原,凸顯語用教學
語言運用是語文教學的本質,也是語文教學中最應該凸顯的內容。要想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凸顯語用教學,就要對語文教學中準確利用一切文本教學條件,增加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表達機會。而以合作學習的方式推進閱讀教學可以營造一個相對和諧、穩定的語言表達氛圍,進而可以讓學生們在與同伴的交流中自由的調動生活語言、文學語言等不同層次的語言知識,發展學生靈活組合語詞、創造性表達觀點的能力。
例如:在《散步》一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先根據自己對學生語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協調組織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的了解,將學生分成了四人閱讀小組,然后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如下問題:
(1)散步中一家人產生的分歧是什么?
(2)大路和小路分別代表的什么?
(3)你還有其他解決該問題的辦法嗎?
隨后,學生們紛紛就上述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語言感知與表達中,鍛煉學生的語言創造與運用能力。
在該教學過程中,我以問題引導下的合作學習助力學生們的語文閱讀探究,既為學生們指明了閱讀探究方向,也為學生們設置了一定的教學留白,擴大了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思維馳騁和語文表達空間,讓學生能表達,愿表達,在表達中發展了自身的語言力。
4、知行合一,構建綜合課堂
只學不用的知識是無效的知識。而在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卻一直秉承著模塊教學的傳統將閱讀、寫作、朗誦等教學模塊教學分開教學,忽視了閱讀與寫作能力培養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學生在語文閱讀中積累的知識,大都不能的應用到語文寫作之中。故要想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我們不妨從知行合一的角度入手,大膽實踐,求不同知識模塊之間的內部聯系,構建的綜合性語用課堂。
例如:在《觀滄海》知識教學過程中,我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大海視頻輔助學生理解詩歌中描繪的廣闊景象。接著,組織配樂朗誦活動,讓學生們根據自己對詩文的理解以組為單位對詩歌朗誦中的語氣、停頓、重音等語言表達要素進行感知,在朗誦訓練中發展了自身的語言能力。隨后,我又讓學生們從將詩歌翻譯成現代文和寫一篇關于《觀滄海》的閱讀感悟兩個寫作任務中任選其一,課下完成。
這一教學過程是一個多角度開發利用閱讀資源的綜合性語文課堂,該課堂的構建促進初中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要想構建新形勢下的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我們就要在語文閱讀活動組織之時,堅持系統性原則和文道統一原則,凸顯語用教學目標,讓學生們在綜合性的課堂學習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孔文良.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望、聞、問、切[J].中國校外教育,2019(31):137+139.
[2]李勇.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運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56-57.
[3]洪海燕.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剖析[J].學周刊,2019(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