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地方院校需要建立“產業鏈—專業鏈—人才培養價值鏈”的動態調整機制。通過對地方產業規劃的分析,找出其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定向需求,調整高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輸出的數量、質量進行評估。建立持續循環的信息匯集、傳導機制,最終形成整個高等教育價值鏈的持續改進。
關鍵詞:地方院校 人才培養 產業對接
一、高校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對接的意義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關鍵在于為區域經濟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本,伴隨2018年山東省提出的“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中的“十強產業”規劃的實施,對于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數量、質量必須適應產業發展的新要求。為保證高校的辦學質量和效益,避免重復建設和低水平競爭,政府主管部門、高校、企業應當在產業需求的基礎上合理設置專業,同時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符合產業需求。對于地方本科院校來講,需要在人才培養方面實現從對接產業發展到循環改進,從數量到質量,從就業到人力資本價值體現的全面創新和提升。[1]
二、高校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對接的理論依據
潘懋元教授和鄔大光教授在《我國發展地區性高等教育的理論探討》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為地方發展服務,使之成為地方的文化科學中心”,指出有些地方高校“忽視了高等教育地方性的主要價值就是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劉志鵬認為“地方院校的辦學特色應該體現區域經濟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體現區域經濟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體現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素質的綜合要求。在所有的定位中,人才培養類型與層次定位、服務區域定位(即高校服務區域范圍)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地方院校人才培養價值鏈的含義可以概括為:第一,圍繞專業人才培養所進行的各項活動,如專業培養目標、教學計劃的制訂,教師教學方法、教學質量評估等;第二,專業人才培養過程的增值,如學生所學知識與市場的需要緊密的結合,就可以提高人才培養的應用性;第三,價值鏈不僅包括專業培養的內部活動,而且還包括專業人才培養所涉及的外部活動。[2]
三、高校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對接的實現標準
為實現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地方本科院校在“產業—專業—人才培養”這一過程中應當實現“三層對接一個循環”,三層對接是指:(1)專業數量對接產業,例如根據山東省十強產業分布確定所需的專業種類、專業數量,這是最基本的數量對接;(2)專業對接產業點,研究型高校、應用型高校設置的專業對應產業鏈的不同產業點,這是第二層次數量的對接;(3)人才培養質量對接,結合畢業生信息反饋實現人才培養質量和數量與企業行業需求的對接。
三層對接的重點在于人才培養入口和出口的信息匹配。其信息來源包括:(1)政府、產業、企業對于省屬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數量、質量的指導性要求;(2)高校通過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產教融合等措施,實現人才培養合理增值;(3)對于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進行評價;(4)政府、產業、企業、高校信息收集、匯總、內化、反饋,進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一個循環是指在三層對接實現的基礎上,將各環節信息和數據循環反饋至政府主管部門、高校、企事業用人單位、生源單位,以此提升政策制定、產業規劃、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招生報考等環節的科學性、合理性。
通過三層對接一個循環可以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良性互動;同時有效避免專業的重復設置和人才培養同質化,發揮不同類型高校的自身優勢,以人才培養的藍海戰略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四、高校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對接的改革模式
根據市場人才需求,明確人才培養定位,逐步分解,逆向倒推,通過“行業發展倒推專業設置”“企業需求倒推課程內容”“崗位職責倒推能力培養”,地方院校在實踐過程中,首先明確人才培養定位,其次在人才培養全過程注重與產業對接的銜接點,具體包括:
1.“流程再造,體系重構”的人才培養體系
按照學校定位―專業定位―畢業要求―可考核指標點―課程體系―教學實施―評價反饋―持續改進的改革路徑,對各專業人才培養過程關鍵要素進行系統設計與優化,構建一體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2.“三維設計,精準定位”的人才培養模式
按照學生成長的時空分布,構建“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課余活動)和自我成長體系”的三維空間人才培養模式框架。
3.“四級監控,精致實施”的質量保障體系
構建“校級質量監控系統、院(部)級質量監控系統、系(教研室)級質量監控系統、教師級(課程嵌入式)質量評估系統”組成的四級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用課程質量標準引領課程教學的精致化,用課程內容對可考核指標點的支撐矩陣實現課程知識點的細致化,用課程預期學習成果實施計劃實現課程學習成果化,用課程對可考核指標點的支撐達成度保障課程實施有效化。
4. “五位一體、全員參與”的全面育人格局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建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環境、全天候”育人格局。全校教師、職工、管理人員多方參與,從學生生源入口開始,直至學生畢業后職業發展進行全過程培育。
人才培養結構要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必須要實現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統一,推動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在這一過程中,地方院校居于關鍵性位置,這是轉型發展的核心使命。因此,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必然要求高等教育進行不斷地優化調整。地方院校人才培養必須體現其“教育與訓練所帶來的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鄔大光,潘懋元.我國發展地區性高等教育的理論探討[J].教育研究,1990,(3)
[2]孔憲香.強化創新人才支撐推動山東新舊動能轉換[J].理論學習,2017,(10)
作者簡介
張雪軍(1973—),男,漢族,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