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芳
摘 要:語文具有思想性、綜合性以及廣泛應用性特點,對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落實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故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著眼于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意義,探究應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創新思維
1、簡析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意義
1.1促進教學方式革新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為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教師應轉變理念、革新教育模式,以創新視角,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興趣。基于此,教師應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尊重并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促進教學的與時俱進,為學生高階段學習與發展夯實基礎。
1.2發揮語文育人價值
新課程改革提出應為學生構建生動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1]。在當前語文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有的教師只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授課形式刻板,部分仍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填灌式教學為主;師生間缺少有效互動,學生沒有參與感,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等。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應使其具有參與課堂的主動性,促進其聽、說、讀、寫能力的協同發展,充分發揮語文這門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育人價值,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語言及文字的運用、思維發展、審美鑒賞力以及對文化的理解與傳承能力。
2、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策略
2.1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使其具有創新意識,應從低年級便加強對其創新思維發展的關注。在低段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放飛想象,使其能多角度看待問題,釋放小學生的天性、保護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好奇心與求知欲。
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上《小蝌蚪找媽媽》的學習中,不僅應使學生們認識到青蛙在不同時期的形態變化,還可鼓勵學生表達自我見解、讓其暢所欲言,在探討中便有學生提出“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表達應清晰,如果鯉魚阿姨說的仔細些,小蝌蚪就不會以為烏龜使自己的媽媽了”。在大家的廣泛交流中,不僅學習效率更高,其思維變得敏捷、活躍,創新想法更是不斷涌現。
2.2培養學生良好興趣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號召,將學生能力的獲得、拓展、培養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鼓勵其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發展[2]。這便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加強教學設計工作,積極促進新課標落實。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不僅文質兼美、內容豐富,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更飽含豐富的人文色彩。為此,教師可以情境教學、游戲教學、翻轉課堂、合作學習、思維導圖、任務驅動學習等多元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鼓勵其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以提高教學科學性、適宜性,使學生不僅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其發散思維也得以不斷提升。
2.3促使學生敢于質疑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注意為學生營造自由、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以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只有師生平等對話,學生才能張揚個性、自主探索,釋放出巨大的學習潛能。因此,教師要采取適當的方式,拉近師生距離,使學生勇于表達自我見解,學習探索的熱情更加高漲,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想、敢想、敢問。
并且,作為課堂的構建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以開放的心態包容學生的錯誤,允許出錯、注重對錯誤資源的利用,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全情投入,及時采納學生的意見并給予其充分的肯定。只有重視與學生的互動、溝通,了解學情,才能有助于教學調整;課堂活力才會被更好地激發出來,學生才愿意親近教師,其思維能力得以不斷提高。
例如:在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教學中,教師可以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學生來總結蟋蟀的“豪宅”有哪些特點。這時候便有學生會提問“既然是‘蟋蟀的住宅,為什么還說其他昆蟲?”這種敢于質疑的做法,是值得鼓勵的,這表明學生一直在積極思考。且大膽質疑,也是創新精神的重要體現。因此教師要及時的給予表揚。對于這一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可讓大家集思廣益,這時便有學生指出“因為蟋蟀很認真、講究,可以說是個名副其實的‘設計師,這樣才能與其他昆蟲形成強烈對比”。在質疑與探討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因此,教師要表揚學生多角度思考,表揚創新型質疑,進而促進其創新思維發展。
2.4注重語文教學延伸
語文教學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特點[3],創新施教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還可以開闊學生視野。為此,授課只局限于課堂中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充分挖掘課外的學習資源,促進學生的學習積累,將學科的工具性充分表現出來,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并且,教師也要注意與學生日常溝通中的藝術,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與學生開展有效互動。在課堂教學時對學生要多做肯定,少做否定,多增加指導性、鼓勵性評語,多和學生交流。并需增強“換位”意識,從語言上、表情上、設問的語氣上等走近學生,善于鼓勵學生。只有消除學生的顧慮,才能使其真正放開思路。
同時,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與日常教學相互促進,還有助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拓展學生的思路,教師可組織多樣性語文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例如:在部編版四年級上冊《普羅米修斯》的教學中,可讓學生閱讀《希臘神話故事》,合作編制情景劇。另外,在互聯網+時代,學生了解各種信息的渠道也更為寬廣,可多方搜集素材,使表演更生動。教師還可培養學生每天定時收聽、收看社會新聞的習慣,促進其認知意識、思維能力的發展。以教學延伸,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3、結語
總之,構建高效課堂,實現師生有效互動,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并非一蹴而就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一方面應具有教學反思意識,能夠走近學生,打破定式教學,發揮學生的學習中心地位;另一方面應注重促進學生學習、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其具有良好的知識遷移、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其樹立學習自信心,使其創新思維得以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錢婧.分析新時期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4):4.
[2]王朝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能力培養[D].青島大學,2018(5):17.
[3]張俊芝.以生為本,推開語文創新之門[J].學周刊,2018(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