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在高職院校的教學當中,思想政理論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關注對象。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的現狀的分析,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改變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以及方法,希望能夠對高職院校的政治理論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性
引言:
在高職院校當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必修課,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對于社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們是社會建設過程中寶貴的人才資源,所以高職院校的學生應該被塑造成既有專業技能,又有過硬的思想道德修養的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人才,而思想政治課的開展就是為了更好的宣傳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這類課程開展的順利與否將會直接關系到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以及教學質量。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的去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1、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就目前而言,幾乎所有的高職院校都開展了思想政治的教育,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老師在很努力很辛苦的教,同時學生也在非常努力刻苦的學,但是教學效果卻很差,學生對于思想政治課程的認知依然只停留在剛入學時的水平,并且還有的同學對于課程的學習興趣非常低,不能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學習目標,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很差,這些問題都是直接影響學生對于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困擾著高職院校的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老師,總結其中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就是教學目標的整齊劃一。一些地方的學校對于思想政治課程的要求過多,比如要求整齊劃一,統一教案、統一實踐、統一進度等,這種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學生的教學的能動性。其次,對于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通常就是通過講座或者是課堂討論等形式,而實際上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當中去總結自己的想法這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非常重要,比如說老師可以帶領同學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帶同學們去參觀一些革命圣地或者是經濟發達的地區,讓學生親身體會長期以來國家在社會建設過程中的一些變化,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更加有效的開展教學,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知識。另外,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多媒體設備的應用不太合理,不可否認的是多媒體設備的運用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但是現實是老師的課件形式過于繁雜,沒有系統性,對于內容的設置有失水準,過分強調形式,在課件當中無關緊要的信息過多導致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抓不住重點,還有一方面就是雖然采用了多媒體設備,但是教學依然延續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主體性完全沒有體現出來,只不過是簡單的將傳統的灌輸知識的方式轉變成多媒體形式的灌輸,本質上是一樣的,還有就是老師過于依賴課件,當離開課件以后,教學就變得沒有條理或者是失去的教學的方向,而且老師在制作課件的時候話費了大量的時間,而時間的浪費并不是用在了教學內容的思考上,而是被制作過程占據了大量的時間,有點得不償失。還有一點就是課堂討論過于形式化,課堂討論本應該是非常熱鬧,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其中,參與討論,但是事實是很多情況下,只是簡單安排討論一下,對于討論的過程以及結果的關注不夠,學生的討論結果只要是跟老師的想法一致就被認為是正確的,這種情況對教學質量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總之,在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當中,教學的有效性是存在著問題的,如果不正視這些問題,有針對性的加以應對,就失去了課程開展的初衷,失去了育人的教學目標。
2、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原則
(1)教學有效性的界定
對于教學問題的研究其實有著很久的歷史了,在西方的教學觀念當中把教學視為一種藝術,其實這種觀念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隨著后續的科學思潮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教學不僅僅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是科學。所以人們就開始針對教學開展研究。其實教學的有效性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也就是說到底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或者策略是有效的或者無效的,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是最為高效高質量的。所謂的教學的有效還是無效其實是要根據一段時間的教學以后,根據學生是否取得相應的進步或者發展來評判的,也就是說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否有長進有提高是教學效益的唯一評判標準。所以說不管是學生帶著興趣認真的學,還是感到枯燥疲于學習,最后學生是否取得進步才是最為關鍵的,假如說學生對于學習失去了興趣,老師再怎么努力的教付出再多的努力,學生沒有絲毫提升,這就是一種無效的教學,同樣,老師努力的教,學生也很努力的學,依然沒有取得提升,這同樣是一種無效的教學。
(2)提升思想政治教學有效性的原則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理論聯系實際。事實上,教育教學最難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也是最為關鍵的部分,理論學習是更好的聯系實際的基礎,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掌握好理論基礎,提升理論修養,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能夠清晰的認識到當今社會的復雜的經濟政治等社會現象,這實際上就是理論聯系實踐的一部分,否則就會讓理論知識變得空洞,而理論教學非常容易出現這種空洞化的情況,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過程當中理論教學固然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尋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當前我國正處于飛速發展的時期,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存在的現實問題。而作為學生而言,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往往是一些社會熱點或者焦點問題,而充分利用這些問題,結合理論知識更好的認知這些問題是十分重要的。這樣,理論知識才真正的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應該充分抓住這些問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為學生們分析這些問題,從而讓學生更加直觀的去看待問題。另外,還要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而不是一種容器,所以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不能單純的向學生去灌輸知識,而是把學生當作認識的主體,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去理解知識。思想政治課上,老師應該善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比如說,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尋找一些大家都比較感興趣的社會焦點問題,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但是討論的方向不能偏離課堂教學的內容,學生的充分討論與交流能夠有效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在討論結束后老師就要進行總結了,結合著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把課堂教學的重點帶入到總結當中去。這種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的討論對于教學的有效性的提升至關重要。
3、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的策略
事實上教學是由三個層面構成的一種系統,其中包括外部存在的真實的世界,內在的心里世界以及個人的行為世界。所謂的外部世界就是指教材等物化的物品,內在的心理世界就是指老師和學生的認知、情感以及意志等方面,個人的行為世界就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講述、學生的聽取以及問答等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實際上就是為了讓學生們的思想政治素養得以提升,在成長成才過程中解決具體的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樹立自己的三觀。而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為重要的就是將教學的三個層面更好的結合起來。
(1)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在這一方面需要強調的是老師必須要有“對象意識”,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有一種一切為了學生的思想,而且要注意對于學生的全面培養,而不是僅僅從某一方面著手,或者是過于針對單一學科的教學。對于思想政治教學來說,它雖然不像平時學的那些理論知識那樣在以后的工作生活當中有最直接的應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人的發展的重要性一點不亞于其他學科,通過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那些成功的人當中,思想道德素養都是十分好的,就是因為他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懂得應該如何待人處事,懂得如何做人,如何正確對待生活,這樣的人就會更加容易收獲成功。所以說,老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思想方面的動態、對于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問題的認識以及對于自己的人生發展的一種態度等。
(2)關注教學“效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看中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而是要更多的關注教學質量,也就是所謂的教學效益,一個高效的教學并不是完成了多少教學任務,而是更加關注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關注的是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這才是真正需要關注的。通常來說,對于一門課程都會有其相關的教學任務,但是老師不能把教學任務作為一種限制,老師要做的是要通過一些方式方法,盡量用最少的時間講授更多的知識,并且能夠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這些知識,這才是真正的高質高效。
(3)老師需要具備反思意識
所謂的反思意識就是指老師通過在日常的教學當中不斷總結經驗,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行為,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真正有效,以及哪些做法是有效的,哪些做法是徒勞的,通過一個對比反思來發現問題,老師的這種反思的行為其實是需要一定的理論素養的,所以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然后在進行有效的反思,總結出平時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而且還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反應以及進課堂反饋,這些都是能夠作為反思的一種參考,這樣才能夠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亞于其他專業課程,那些專業課程提升的是學生的技能素養,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是學生的內在素養,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能夠在將來更好的融入到社會當中去。因此高職院校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必須積極探索一些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從而真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黃艷連.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育有效性的方式探討[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9(02):98-100.
[2]淺談如何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質量[J]. 李臻,徐姿.? 好家長. 2017(63)
作者簡介:鄧祖波(1973-- ),男,漢族。云南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骨干教師”;曲靖市哲學學會常務理事;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