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麗
摘 要: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及新課程標準的改革,素質教育理念要求小學教育要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一門以不斷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課程,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在當前形勢下逐漸被重視和開展,但是,作為一門新興課程,由于課程開設時間較短,所以在教學活動開展方面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教師對本門課程的教育經驗及方法積累較少,另外,受應試化教育的影響,導致小學科學實踐課程存在許多的問題。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必須要積極創新創造出科學的教學理念和解決措施,不斷解決科學實踐活動課程化中存在的問題。本文結合實際情況,對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化問題及對策進行了研究分析,為廣大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化;問題
小學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初級階段,由于其年齡、身理和心理等發育不成熟,因此要在教學中積極采用及創新適合其成長發育特點的教學模式及策略。作為小學科學課程中的重要部分,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是根據新課程標準改革及素質教育要求開展的一門亮點課程,這門課程的開展,可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實踐能力和技術運用能力等進行培養和提升,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及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在實施中還存在許多不足,導致教學效果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提高方面沒有達到期望的效果。
一、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優化實踐活動課程
在實際的教學中,作為旨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課程,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教師的教學手法卻存在許多的不足。部分教師在科學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中往往缺乏深入研究課本知識、學生實際的學習與接受情況,導致在教學時所采用的教學理念、模式、方法及知識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現巨大的差距,對學生實施的課堂教學也只是按照課本粗淺的給學生講授出來,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在實際的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中,為了不斷優化教學理念及手段,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不斷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開展中,科學合理的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及課程特點,將兩者進行緊密、完美的融合,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高校的、科學的教學課堂。例如,在“動物-蚯蚓”的教學中,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認識蚯蚓,對蚯蚓的生活環境、身體特征、運動特征進行了解和學習,并能對蚯蚓及蝸牛的區別進行掌握。在實際的科學實踐活動進行過程中,可能有的學生尤其是女生,看見蚯蚓和蝸牛就覺得害怕,更不敢用手去捉它們。受這種情況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就要靈活變通教學方法,首先是將獨立觀察學習的模式轉換為小組合作觀察學習模式,在對合作小組進行分組的時候,要保證每個學習小組里都有一定數量的男生和一定數量的女生,這些學生中,有膽大的敢捉蚯蚓和蝸牛的,也有膽小的不敢捉蚯蚓和蝸牛的;并且,每個小組中都有學習接受能力、實踐探究能力、組織能力等較強能力的學生,也有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了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分組后,教師將學生帶到室外,尋找蚯蚓和蝸牛及其食物、居住環境組成物質等。讓不敢動手抓蚯蚓和蝸牛的組員來尋找及觀察蚯蚓和蝸牛、描寫相關的觀察筆記、準備小動物的食物及居住環境等;讓敢抓蚯蚓和蝸牛的學生承擔抓蚯蚓、蝸牛的責任,并在觀察中拿起蚯蚓和蝸牛,讓組員能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觀察它們,對其生活環境、身體特征、食物種類、運動特征等進行詳細的觀察。在這樣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沒有單純死板的傳授課本知識,而是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動手情況等,將學生分成合作學習小組,給不同特點的學生設置了不同的探究學習任務,不但讓學生學到了知識,還讓學生在互助互愛的環境中培養了實踐操作能力,極大的提升了科學時間活動課程的教學質量及效果[1]。
二、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優化實踐活動課程
按照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要求,教師在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中,應該緊密結合課程內容,對學校及學校周邊的可用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學習探究環境,為科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創造有利的基礎環境。這些可用的資源包括地方自然條件、經濟文化、社會實際及民族傳統等資源,將這些資源與科學實踐活動課程進行科學合理的結合,可以有效的將課程的地方特色及傳統特色體現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加強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關注和了解,將教材案例與本地的實際情況,對學生有極大興趣的鄉土化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及主動性,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效果,不斷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高。
例如,在“各種各樣的巖石”知識點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將不同巖石的圖片展示出來,讓學生對演示產生初步的了解和區分,并對書本上的相關理論知識進行一定程度的掌握。在這個階段之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如郊外、森林公園、自然博物館等地點進行實地考察,對巖石的構造、細膩程度、顏色、紋路等進行詳細的觀察和記錄,并對自己的體會及感想進行描寫和分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合理的引導作用,對學生不認識的巖石類型進行提點,對學生應該注意的地方提出并參與討論,這種教學方法不斷可以讓學生對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和鞏固提升,還可以促進學生與大自然的感情提升,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花草樹木的情懷[2-3]。
三、結合教師實際情況,優化實踐活動課程
在實際的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開展中,教師的教學素質和能力對課堂教學效果及學生的學習效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由于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的開時間相對較短,沒有積累大量的實踐經驗及教學策略,致使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缺乏合理有效的指導及借鑒,導致自身教學能力及素質積累不足,對教學效果及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科學實踐活動學科教師要不斷從自身做起,通過網絡學習等自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學科專業素養;另外,小學學校應該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及投入,不斷針對科學實踐活動課程教學相關內容展開專業的、全面的培訓,為教師不斷積累科學的教學方法創造有利的途徑,掌握先進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方法。首先,學校要通過外出培訓、觀摩交流學習、專家培訓等繼續教育方式,讓教師不斷積累及提升小學科學實踐活動的教學能力及專業素養。通過聘請專業教授、其他學校優秀教師等方法,不斷提升教師對科學時間活動課程的認識及重視,不斷學習和借鑒其他學校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及手段,來提升教學效果。其次,學校要不斷對教師隊伍的結構進行優化,通過人才引進手段吸納更多的實力較強、經驗豐富的小學科學實踐活動專業教師,不斷注入新的師資力量,在這些優秀教師的引導及促進下,不斷提升全體教師的科學實踐活動課程教學素質和水平。另外,學校還要組織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對教師進行監督和檢查,不斷促進小學科學實踐教學模式的優化及效果的提高。可以合理運用聽課等方法,對教師的教學實際進行觀察和檢驗,發現和總結教師教學存在的問題,在教學結束后,積極對教師存在的問題進行支出,并將合理的改進意見和建議講授給教師,不斷促進教師教學理念、模式的優化,有效提升教學效果[4-5]。
四、結合課程實際情況,優化實踐活動課程
教師在實際的科學實踐活動課程教學及組織中,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人身安全及課堂安全進行保證,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斷提升專業素養的形成及全面發展。因為科學實踐活動課程需要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并且在一定情況下要進行野外研究和觀察,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許多的安全風險及因素,稍有松懈就可能會發生一些安全事故。因此,教師要不斷樹立安全意識,為學生創造安全的學習活動環境,為教學效果及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提供基礎保障。
例如,在“冷水的加熱”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要不斷提升安全意識,給學生詳細講解冷水加熱環節的安全防范及操作方法,避免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被熱水燙傷;還要對嚴格指導和控制學生對發熱器材進行安全的使用,避免在啟動冷水加熱器材時,由于操作不當對學生產生危害。另外,由于小學生正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對所有事物都有極大的好奇心,加上生活經驗缺乏及心理發育不成熟,在學習了冷水加熱知識后,可能會對家里的家用電器進行使用,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教師在開展科學研究活動教學中,一定要對學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將家用電器存在的安全隱患講給他們聽,并要求學生不要隨意使用家用電器,一定要在父母的陪同及指導下使用;還要對一些急救措施進行講解,例如被水燙傷、被刀割傷等嗎,讓學生在遇到危險時能夠及時保護自己[6]。
結語:
在當前的教學中,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非常重要,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綜合素質能力等有巨大的促進及提升作用,因此,學校和教師一定要對這門課程形成正確的認識和重視。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科學實踐活動課程的發展實踐較短,還沒有積累和總結出大量的教學經驗及有效的教學手段,在課程的開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及全面發展。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積極提升教學能力及素質,設計出合理有效的科學實踐活動教學方案,采用積極科學的教學手段,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業華.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化問題與對策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2]管亞明.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化問題及對策探究[J].名師在線,2019,25:40-41.
[3]廖旭,任杰,胡曉川.科學實踐課程化讓“學”成為“游”[J].教育科學論壇,2017,35:71-74.
[4]梁瀟.小學科學教育科技場館學習現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大學,2018.
[5]袁鳳菊.科學精神教育及其在我國基礎教育中的缺失[D].鄭州大學,2011.
[6]嚴婷.小學科學情境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