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勝
摘要:隨著教育新體制的改革貫徹落實,學校的教學目標不僅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轉化為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教學任務也在不斷完善素質評價內容,逐漸建立了一個綜合素質評價機制,用于對學生素質進行評估,極大的提高了教學質量。農村也積極響應教育新體制的思想,加強對綜合素質培養的實踐。
關鍵詞:農村;初中;綜合素質;實踐
一、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基本任務
第一,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將課業內容作為教學重點,這會讓學生只會教材的知識,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所以要在教學中加入素質教育,將其發展成為一門必學課程。想要做到這點,學校要加強實踐活動的開展,增加美術,音樂,體育教學力度,讓學生在學習這些課程中不僅能夠放松身心,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業余愛好,讓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特長,全面發展。
第二,指導改進教育教學實踐。學校在增設素質教育的課業內容后,還要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測評,綜合素質評價可以讓學校對自己的教學有正確的定位,能夠不斷發現問題,改進教學方法,對學生來說,可以讓學生重視素質教學的學習,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觀,讓全校師生都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發展全面能力。
第三,加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老師要根據測評綜合素質的結構對學生細致的了解,發現學生的存在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正確的定位,然后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針對性措施進行指導,做好因材施教。老師之間也要加強交流,分享自己的經驗,師生之間做好配合,共同加強綜合素質教育的發展。第四,改變農村初中過于看重考試成績的現象。農村的教學相比城市更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希望每位學生都能夠通過成績改變自身,所以忽視了素質教育,讓學生的學習生活變得枯燥,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加強素質教育可以較好的改變這種現狀,讓老師意識到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可以在輕松的環境中,讓學生學習效果更好。
二、綜合素質評價的常態實施
第一,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內容與標準。根據素質教育的各個方面,設定不同的指標,從學生的各項能力中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情況。第二,優化綜合素質評價過程與方式。每個學期結束后,可以讓學生根據學期變現情況,將實證材料填寫到綜合素質表中,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對自己的素質能力有明確的認識,為綜合素質測評提供了真實的依據。然后再讓老師對這些素質表進行分析整理,加強對學生的認知,可以判斷出素質教學的方法是否有效,根據現狀改進教學方法。第三,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納入招生與錄取。初中是打好學生為了學習情況的基礎,所以一般學校就只看重學業,將素質評價融入到招生中,就可以加強學生對素質提升的重視,學生配合學校素質教學,才能有效的實現教學目標,素質教育成果才會明顯。學校在招生時,要嚴格按照素質評價結果進行選拔,這樣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第四,構建初中綜合素質評價管理體系。根據現行法規的要求,學校要制定一套可行性素質教育戰略,將這項任務落實到實處,要對學校的素質教育監測,保證學校真實的做出了行動。
三、融合與創新:綜合素質評價的“升級改造”
第一,融入多元評價,保障評價的可信度和效度。現階段已經形成了一套可行的素質教育實踐方案,但是為了保證這項工作能夠長期的發展,就要對實踐進行創新,首先要對評價方法多元化,一是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老師不能只通過結果就對學生做出判斷,要對學生的日常學習仔細觀察,察看日常學習表現情況,這樣在最終做出評價時可以更客觀。第二,將全市統測與插標評價相結合。對學生的運動健康根據國家統一標準進行測評,音樂美術等藝術類課程也采用統一方式測試。第三,融入信息技術,優化評價過程。以往的素質評價都是采用紙質檔,這種文檔不好保存,容易丟失,所以將互聯網應用到素質評價中,用計算機對評級結果進行歸集統計,這樣簡便了老師的工作,信息的統計也更準確,方便管理,隨時都可以調取信息。第四,融入課程體系,保障評價導向。將綜合素質作為考察科目和錄取依據,促使農村許多學校都嚴格按照要求開展素質教育課程,將體育作為學生身體素質的重點課程,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提高身體素質,開展實踐活動,將理科需要的實驗以及英語口語的應用,美術音樂的練習等都提上實踐活動的目標,加強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實際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在藝術方面的素養和熏陶,讓學生有更高的審美力,樹立正確價值觀,發掘出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這樣能夠使學生除了專業課以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結語:
隨著我國教育界的快速發展,各個學校都開始注重教學體制的創新,農村教育也逐漸跟上了時代的發展,致力于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所以加強農村學校的綜合素質培養,加快實踐進程,讓學生能夠在多元健康的環境下學習成長。
參考文獻:
[1]楊叔子.繼承傳統,面向未來,加強人文素質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林 杰,劉國瑞.關于深化中國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