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內金融市場體系不斷完善,金融創新與改革活動頻繁開展,但同時也帶來更高的金融市場風險。本文分析了國內金融市場風險的應對與完善,明確當前國內金融市場風險的發展狀態,并為其防控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供相關人員借鑒參考。
關鍵詞:金融市場風險;風險防范;實體經濟
引言
國內金融行業迅猛發展,金融產品及管理手段不斷創新,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又促使新一輪金融創新活動的開展。市場體量擴張及復雜程度的增加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因素,給金融市場健康與穩定造成不同程度的沖擊。另外,國際金融環境變動對國內金融市場的影響也不容小視。為推動我國金融市場不斷發展成熟,需對市場風險防范做重點分析。
一、國內金融市場風險發展現狀
(一)債券市場信用風險擴張
債券市場信用風險擴張與國內實體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相關。近年來,國有企業債券違約現象頻繁出現。導致該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國內實體經濟發展萎靡,企業經營發展過度依賴政府信用擔保,國債市場杠桿率不斷提升,債券市場信用危機逐漸表現為一種常態化的局面。債券市場與金融市場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國家實行貨幣緊縮政策,去杠桿、去泡沫活動持續性開展,在此過程中,若因風險處理方式方法不當而導致債券市場波動,由此引發的金融風險將給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性造成嚴重影響[1]。
(二)房地產市場泡沫持續發酵
房地產市場帶有鮮明的壟斷主義色彩,我國房地產價格不斷走高,促使房地產投機行為的過度出現,導致市場管理規范失靈,房地產泡沫持續性發酵,其繁榮景象的背后潛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從居民角度上看,國內居民購房貸款的增速已經遠遠超過存款的增加,企業負債率大幅度上升。但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我國居民承擔的杠桿率已趨于飽和,房地產市場必然面臨降溫的局面,導致企業債務償還能力降低,引發潛在的信用風險。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帶動多個附加產業的興起,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房價大幅度跌落,房地產及其相關企業破產將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率急劇上升,金融風險轉變為嚴重的金融危機。
(三)外匯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加
人民幣在外匯市場面臨的貶值壓力依然存在,信心下降、匯率失穩等成為外匯市場面臨的主要威脅。而國內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美元走強趨勢凸顯等又進一步促使外匯市場發展形勢嚴峻,帶來更高的外匯風險。
(四)互聯網金融引發的新風險
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給公眾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金融產品,促使金融服務覆蓋范圍不斷擴張。但同時,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帶來新的金融市場風險,如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技術風險等。互聯網金融依托于互聯網環境進行,互聯網安全及技術成熟程度都可能給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同時,互聯網金融活動中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程度更高,易引發金融風險管理漏洞。
二、國內金融市場風險應對與防范措施
(一)加強金融風險防范意識
金融市場風險應對與防范需要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引導和支持,但最核心、最有效的風險防范應來自金融機構內部。要求各金融機構樹立風險防范意識,將風險監控和預防作為一項常態化的工作落實到機構發展建設過程當中。我國現行的金融風險監管制度大多從宏觀角度出發,難以給金融機構風險防范工作的開展提供細化指導,金融機構有必要結合自身發展狀況,制定針對性的金融風險防范方案[2]。例如,定期對網絡系統進行風險檢查,查看各硬件及軟件是否處于正常運行狀態,及時進行系統更新及漏洞維護,以避免網絡金融風險的發生。同時,對金融用戶信息安全性進行嚴格的監管,建立用戶信息檔案,設置相應的訪問權限,避免客戶信息被泄露或盜取。
對信貸風險的防控是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風險應對及防范的重點。在開展信貸業務之前,對客戶征信情況、資產情況做全面、客觀的分析,嚴格依照信貸業務流程開展資料審查、貸款審批流程。對于貸款數額較高的客戶,可收取一定金額的保證金或要求提供貸款抵押,并對借貸后客戶資產情況、資金使用情況等進行跟蹤,最大程度防范金融風險。
(二)完善金融風險監管體系
粗放式的金融市場管理方式給金融市場風險創造了良好的滋生環境,為進一步提高國內金融市場運營的規范程度,提高市場抗擊金融風險的能力,需對金融風險監管體系進行完善。金融機構應結合自身發現狀況及金融產品特點,設計多樣化的風險監管機制。例如,商業銀行的金融風險防范應將重點放在借貸業務上,如通過審貸分離機制,劃分崗位工作內容并明確各崗位需承擔的風險監管責任,促使相關人員充分利用崗位權利,嚴格監督借貸風險。在監管過程中,有必要為各類金融產品設置相應的風險監管方案。例如,為互聯網金融搭建透明化的交易平臺,并積極開展網絡系統維護及技術升級工作,確保網絡金融交易安全開展。
良好信用環境能夠促使金融市場健康、穩定發展,近年來我國積極完善社會征信系統,通過征信披露,促使單位及個人自主維護信用水平,從根源上防范金融風險。在之后的工作中,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快社會征信系統的完善和普及,弘揚誠信觀念,并通過區域聯網,共享單位及個人征信信息。金融機構在開展金融業務之前,可通過征信信息共享平臺了解金融主體的信用等級,根據其信用評級確定是否可繼續開展業務合作,或對放款期限、放款金額、抵押條件等進行調整。以信用披露制度的普及化實施,促使社會信用水平的整體性提升,為國內金融市場發展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做好金融風險預警管理
金融風險預警是對金融市場風險進行事前控制,提前將風險消除、分散或轉移,避免其造成實質的硬性和破壞。金融市場結構之間存在顯著的相互影響關系,當某一經濟指標發生變化時,常意味著其他指標的變動,觀察經濟指標的變動情況,即可提前發現部分金融風險的發生苗頭,以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3]。由此看來,構建金融風險預警管理體系,并適當選取風險預警指標,對于提高金融市場運行穩定性非常有利。例如,加緊對金融風險預警的理論及實證分析,逐漸形成適應國內金融市場環境的風險預警機制,動態化監控市場杠桿率、波動率等指標的變動情況,對潛在金融風險進行監督和防控。
金融風險預警管理應注重信息化技術的引進,如借助大數據技術,全面采集經濟指標信息,借助專門的數據分析技術,提高對異常經濟信號的靈敏度及金融風險的可預見性。
以商業銀行的金融風險預警為例。銀行在進行金融風險事前控制時,最核心的工作為風險分析和評估,其風險可被分為財務風險和非財務風險。其中,財務風險分析的重點對象為信貸企業的杠桿率、盈利比率、效率比率及流動比率,通過財務分析獲取目標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以評估其是否具備充足的債務償還能力。非財務風險分析對象包括行業風險、經營風險、管理風險、社會風險等,這部分因素均與金融風險的發生概率、產生后果相關,通過事前分析縮小銀行與信貸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提高金融風險預警管理效果。
(四)加快國內實體經濟發展
金融市場發展過程中不確定性因素一直存在,為更有效對金融市場風險進行預防,需進一步加快國內實體經濟的發展。重點關注制造業的發展,提高我國經濟整體發展質量,以此來帶動金融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習近平主席指出,服務于實體經濟時金融的天職,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最根本方式。將金融市場風險方案與國家實體經濟的發展相結合,能夠有效防止金融行業朝向虛擬化、非本質化及異化趨勢發展。以去杠桿為例。實體企業杠桿率過高的現象大多因融資活動的頻繁開展引起,給金融市場來帶巨大的潛在金融風險。杠桿率的合理降低有利于優化企業資產負載結構,同時,杠桿率的降低又與金融風險控制直接相關。因此單從去杠桿的角度看,實體企業的健康化發展與金融風險防范目標一致。由此看來,企業去杠桿可被看成金融機構對實體企業的一項基本服務責任和義務,但去杠桿并不是一味壓縮對實體企業的信貸體量,而是要求結合試實體企業的發展需求,分清主次對金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優先將金融資源分配給那些創新能力強、發展前景廣闊、具備較高盈利能力的企業。這樣,不但能促使金融機構更好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還能通過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從根本上降低發生金融風險的可能,實現實體經濟與金融行業的共融。
結論
本文對國內金融市場風險現狀進行總結,給出四點有效應對和防范金融市場風險的措施,包括加強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完善金融風險監管體系、做好金融風險預警管理和加快國內實體經濟發展。不斷完善金融風險應對及防范體系,促進金融市場運營秩序性提升,使其更好服務于國家經濟的整體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孫一先.國內金融市場風險的應對與防范[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12):165.
[2]張璇.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測度、預警及防控研究[D].西北大學,2019.
[3]張啟偉.新時期金融市場風險應對策略探究[J].時代金融,2018(29):49+64.
作者簡介:
夏逸超(1981-1),女,籍貫:安徽省馬鞍山市,漢族,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