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謹業
【摘? 要】全面發展是核心素養培養的根本目標。政治核心素養的內容涵蓋范圍比較廣泛,但其中的公共參與素養往往被教師以及學生所忽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要想落實這一核心素養,就需要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公共事務當中,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以公民的身份行使人民民主的政治權利,履行相關義務。對此,教師在分析當前初中生成長特點以及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利用針對性和有吸引力的教學方法靈活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到公共參與的重要性,并親身實踐。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公共參與;素養
初中階段在人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是道德與法治學科重要培養目標之一。教育改革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提高教學實效性和實現課程的多元化創造了條件。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充分了解當地學生的具體情況,準確把握學生的共性特征和個性喜好,基于課程特點和學情環境,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一、當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
初中階段的學生接觸社會不多,對社會熱點問題也有所關注,有時也會參與討論,但他們大都只是看熱鬧,沒有從道德與法治的視角進行觀察和探析,他們認為只要與自己無關就沒必要投入太多精力。這說明初中生的公共參與意識目的不明確,并沒有強烈的歸屬感和參與感,而其中有些學生也不知道該如何參與進去,僅僅停留在發表意見上。與此同時,有些教師不懂得如何運用這些熱點問題豐富和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導致課堂教學缺乏實踐性,很多學生對公共參與的意識和切身感受十分有限。
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培養公共參與素養的策略
培養公共參與素養是很有必要的,這是在維護學生基本公民權利中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有利于他們關心社會、關心人民生活,把自己當成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同時,這也對維護社會穩定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尤其與普法教育共同開展,可以滿足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強化學生群體的塑造。
(一)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發揮榜樣作用
教師必須以身作則,才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為學生的思想行為提供有意義的價值參考。教師首先要具備積極的社會參與意識,才能有效地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學生,指導學生在生活中活用課堂上的內容,尤其是以主人翁的姿態去主動了解社會知識,關心社會熱點問題,以強化公民意識,而不是僅僅把道德與法治學科當成升學考試不得不學的內容,僅僅是為了考試做題而背誦知識點而已。教師要激發學生參與社會事件討論的愿望和熱情,并靈活運用新聞動態和社會中有爭議的事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探討,鼓勵學生發表真實看法。學生的看法無論是批判的,還是贊同的,教師都要以包容的心態保證課堂環境的民主性,讓學生可以放心地暢所欲言。
(二)引導學生有選擇地關注時政要聞
教師可以有選擇地將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實時熱點問題融入課堂設計當中,以創設問題情境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一些易于展開討論的社會話題,引導學生進行有關課堂教學內容的討論。
例如“走進法律”的教學,課程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意識到社會生活離不開秩序和法律,并指導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強化自律意識,逐步建立自己的是非觀念,以公德和法律約束自己,評判他人。教室可以用《當街扇人耳光的保時捷女司機曾叫囂:我紅燈從來都是闖》這篇近期網絡比較熱的新聞,組織學生思考問題:1.女子當街打人,闖紅燈,你覺得這是違法行為嗎? 2.應當怎樣處理?3.遇到同樣事情,初中生應當怎么做?4.你覺得產生這一事件的根源是什么?5.我們能為維護社會公德、宣傳守法愛民做些什么?
(三)以情境吸引學生參與討論社會熱點問題
創造與生活聯系緊密的情景,選用家長日常討論的話題,能夠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學生討論的熱情。教師的指導也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了發現問題和看待問題的角度,這一形式能夠促進學生發揮主觀主動性,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這樣創設情境:某一天某學生在回家的公交車上,看見有人在偷東西,你覺得這位同學應該做些什么?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尤其結合所學內容入手,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因為這是具有開放性質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教師不要帶著個人情緒或以權威者的心態對待學生的發言,要保證課堂的包容性;對于觀點消極的回答,也不要立即否定,要曉之以理,通過正反對比,給予改進建議。教師在匯總學生看法后,給予針對性指導,分別剖析各種觀點的可行性。最后,總結提出學生應持有的正確態度,以及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給予學生思考方向和行為方向的指引。
(四)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視角觀察生活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充分運用好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暢談生活經歷,并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探討,尋求解決辦法。例如,“維護社會公平”的重在使學生對社會不公平現象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并樹立起平等相處、互惠互利的意識,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在生活中是否曾發生過什么不公平的事情,并說說解決的辦法。如有學生提出,我姨夫是建筑工人,按照包工頭的要求辛苦地做了5個月的工,沒有做錯任何事,但包工頭不按照事先協議的內容給他工錢,將其辭退,我覺得這就是不公平。有學生提出,可以去法院告;但也有學生提出,現在老賴很多,請律師還要花更多的錢,效果不一定好;也有學生提出,老賴大都有后臺,搞不好會得罪他們,可以聯合其他受害人,一同尋求法律援助。教師要對學生們提出的各種辦法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和評價,并給出指導建議。
(五)就社會熱門事物開展利弊辯論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需要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作為教學的重點,鼓勵學生能夠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思維方法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教室可以創設兩難情境,引導學生探索,進行觀點交流。兩難情境可以引發學生分別從自己的立場和他人的立場進行考慮,引導他們明確標準、確定思路、獨立思考,為他們提供充足的時間去搜索信息、辨別是非、活用知識進行實踐探索。
例如“心系公益”的教學,提出問題“在大街上遇到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起來?”面對這一問題,就當下社會環境,扶與不扶學生討論激烈,有的認為要扶;有的認為不能扶,以免有人惡意敲詐;有的認為扶的過程要有人公證、錄制視頻,證明自己只是路人,與老人生病、殘疾無關。這一問題的確發人深省,學生在辯論中,可以使批判性思維可以得到進一步提升。再如,開展實施辯論活動,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從正反兩方面談談記憶中祖國和周圍生活環境的發展變化,然后就其中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進行辯論。有的學生說,生活變得豐富了,但物價也比以前長了不少,以前一個煎餅2元錢,現在同樣的東西卻要5元錢。對此可以辯論:物價上漲是好事還是壞事?有的學生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環境越來越不行了,有一次自己到工廠附近做科學調研,取水樣的時候,有路人認為小孩子不在學校好好念書,環境污染這樣閑事哪輪得上你們這些學生來管。對此可以辯論:中學生該不該管環境污染問題?有的學生說,互聯網信息很發達,外地信息一搜索就能查到,很方便,但對于初中說來說很多誘惑也隨之而來。對此可以辯論:網絡是利大還是弊大?
三、結語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首先要使他們認識到公共參與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發揮好引導作用,采用具有吸引力手段和組織形式,在思想上使他們建立起主人翁意識,以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為引領,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學以致用。把對社會熱點新聞單純的好奇心轉變為運用道德與法治觀點進行解讀的習慣,積極思考分析,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逐漸形成公共參與素養。
參考文獻:
[1]高志永,黃宇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途徑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
[2]黃金嫦.初中生公共參與素養的培養研究[D].廣州大學,2018.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