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梅
摘 要:博覽群書,在人的成長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課外閱讀不僅有助于開拓視野,獲得在有限的課堂中無法滿足的廣博知識,同時又可以汲取思想精華,完善學生對世界的認知,熏陶人格。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把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納入教學計劃。在指導小學中年級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時,把握年段特點,是開展課外閱讀指導的前提;講求科學的指導方法,是提高學生課外閱讀有效性的基本保證。
關鍵詞:小學 科學 閱讀
一、從實際出發,了解中年級學生年段特點
要指導中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就應該了解學生在課外閱讀方面存在著哪些傾向,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何,閱讀習慣怎樣,閱讀些什么內容。顯然,只有準確地了解了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使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興趣,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提高閱讀能力,補給語文素養。
(一)思維發展特點
中年級的學生好奇、好動、好勝,求知欲強,喜歡思考。他們的思維特點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關注點從自我向外移,時空觀念得到拓展,思維力度大大提高。據調查,體現在孩子們所喜歡的幾本書按喜歡的程度依次排列分別為:《哈利·波特》、《三國演義》、《上下五千年》、《十萬個為什么》。《哈利·波特》是一本科幻類的書籍,可以滿足學生豐富的想象欲望,《三國演義》是記載歷史故事的文學類書籍,閱讀這一類書籍可以滿足學生(特別是男孩子)好動,好勝的心理;《上下五千年》、《十萬個為什么》是屬于科普類書籍,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調查摘自青島市名師培養工程網)
(二)閱讀能力發展特點
閱讀是一種能力,能力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才能形成。《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中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中年級孩子在識字量上有了一定的積累,達到2500字左右,是孩子拓展課外閱讀的基礎。相比低年級,學生的閱讀障礙縮小了。學生在讀物的選擇上,范圍更廣一些,可以由低段以畫圖類為主的讀物,向文字類為主的讀物過渡。中年級學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并且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當看書遇到困難時,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查資料、請教他人等方式解決問題,但閱讀能力還不強,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培養
(三)閱讀興趣特點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孩子閱讀的原動力。學生的閱讀興趣是需要與其年齡特點相符合的。中年級孩子的閱讀興趣是喜歡有情節、有趣的故事,他們更看重閱讀過程中的快感體驗。在讀物的選擇上,缺乏目的性,只看自己感興趣的,休閑娛樂性居多,考慮獲取知識性較少。這些特點,決定了教師正確引導孩子選擇讀物的重要性。
二、科學指導,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性
(一)引導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性
中年級學生對閱讀目的的認識雖然已經具有初步的獨立性,但受外界的影響很大。教師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在尊重孩子的同時注意正確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閱讀觀。教師應關注學生的課外閱讀,與家長加強聯系和溝通,家校統一,共同推薦,對學生進行正面倡導。在樹立閱讀目標時,不要太過于讓孩子隨心所欲,只考慮個人興趣,更應引導他們關注獲取知識、陶冶身心的功能。同時,也不能太過于功利,一切為了應試教育,較多地關注一些與學科有關的書籍。
(二)加強對課外讀物選擇的指導
教師應重視學生主體參與。學生的課外閱讀大多數是以個體的形式來進行的,因此,教師應允許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對學生閱讀的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因人而異。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要,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讀物,自由閱讀,自由寫筆記。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統一,這樣才能成功地激發起學生閱讀動機,從而以自主、能動的心態投入課外閱讀。當然,在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上,教師的引導還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適時推薦學生閱讀與語文課文相關的書,例如在三年級上冊教學《哪吒鬧海》時,可以推薦學生讀《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在教學《石頭書》、《蒲公英》等科普類課文時時,推薦閱讀《十萬個為什么》等科普讀物。讀與課文關聯的讀物,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在老師講讀完課文后,學生可以舉一反三的理解整本書的藝術特色和內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學生年齡特征,推薦適合孩子閱讀的課外讀物,當然,推薦書目可以多一些,讓孩子有選擇的余地,起到正面導向作用即可。
(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
要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教師必須加強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閱讀指導中要教給學生多種閱讀方法,并會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讀書方法。如加以對學生進行精讀和泛讀方面的指導。精讀的內容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對加深理解課文內容有利的書;一類是使人博學多聞,知識性、科學性很強的書,如《十萬個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閱讀這類書時要聚精會神,深入鉆研,所以要安排適宜的時間和安靜的環境來閱讀。泛讀的內容包括一般的報紙、雜志、畫廊、宣傳欄等。這類內容有利于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但一般只要看看標題,或抽取重點閱讀,或了解大意即可。中年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一些筆頭活動,如標劃、批注、摘錄、做筆記、列提綱、畫圖表等,會更有助于提高閱讀效率,也利于閱讀習慣的培養。做讀書筆記是對課外閱讀內容的加深理解、加強記憶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如做資料卡、索引、名言錄等。
(四)搭建讀書交流平臺
要讓學生走上閱讀之路,首先要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用環境來引導學生走入“書香”,可以開辟讀書專欄,書香展示臺等,形成濃厚的讀書氛圍。豐富多彩的讀書交流活動,是提高學生閱讀興趣、鞏固閱讀成果、提高審美和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實際情況,開展一些讀書交流活動,如美文誦讀競賽、講故事比賽、讀書心得展示、好書推薦等。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讀書交流活動的開展,在班級中形成濃郁的閱讀氛圍,引領學生走上閱讀之路,從心底里愛讀書。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為了孩子的可持續發展,讓我們當好引路人,與孩子同行,揚起閱讀的風帆,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營造一個讀書的快樂空間,營造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趙平.借助精彩導入,調動閱讀興趣[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