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晶
摘 要: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同時也是教師開展系列教學活動、發揮教書育人職能的重要陣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也關乎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的發展提升。小學數學是我國基礎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構成,因此也必須要將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為根本性的目標和任務。本文將從巧妙運用教學情境、創新課堂教學方法、運用生活實例教學三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與研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方法和科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技巧
受應試教育等傳統觀念和思想的影響,部分小學數學教師過于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而將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重點放在了單純的知識傳授上,學生幾乎沒有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間,久而久之便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不高,整個數學課堂也變得低質低效,嚴重影響了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緊緊把握課程改革和發展的趨勢,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為指導,探索各種科學、創新的方法與策略,來推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轉變與革新,最終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一、巧妙運用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動力
教學情境的還原和創設通常可以轉變知識呈現的形式,引發學生內心的情感態度體驗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善于學習,提升自身的教學藝術和能力,從而可以巧妙運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設備和手段,對數學知識進行數字化的加工和處理,再通過圖像、視頻、動畫等形式呈現出來,創設直觀形象的課堂教學情境,讓課堂變得聲情并茂起來,帶給學生多樣化的感官刺激,優化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
例如,在教授《除法》這部分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們掌握簡單除法的計算方法,筆者利用所媒體將豎式計算的格式與方法直觀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掌握除數與被除數之間的關系與對應位置。隨后,筆者再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幾組除法豎式計算,進一步增強對除法豎式計算的理解,讓學生判斷豎式計算哪些地方存在問題,這樣不僅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還能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巧妙運用教學情境,增強了學生學習動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通常能夠直接影響到教學最終效率和效果。所以,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轉變并創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嘗試利用問題驅動法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具體來說,教師首先要根據數學知識的重難點來精心設問,保證問題難易程度適中且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然后在選擇恰當時機向學生提問,營造課堂懸念,引發學生思考動機和學習期待,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使學生展開主動探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授《倍數與因數》這部分知識時,為了培養學生們自主探究的能力,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給予了學生們充足的自主探究時間,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認知對問題進行探索。同時,在學生們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筆者會根據問題的難度對學生們進行指導,讓學生們更好的掌握本節課程的知識。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運用生活實例教學,提高學習理解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也將運用到生活當中去,利用生活元素和實例來展開數學教學,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促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積極拓展課堂教學的思維,將生活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注意搜集各種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關的元素、實例和資源,巧妙地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創設現實生活真實發生的情境,促使學生以生活角度去理解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理解能力,讓學生感受數學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
例如,在教授《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主要以小數方面的計算為主展開的教學,為了提高學生們的理解能力,筆者結合學生生活展開了探究活動。在我們日常的購物中,我們會遇到一些商品,它們的價格中都會出現小數點,如一支鉛筆的價格為3.5元,一塊橡皮的價格為2.5元,如果我們購買了一支鉛筆和一塊橡皮,那么總價該如何計算呢?這時學生們立即結合生活經驗對問題進行計算,一段時間后,學生們得出結論。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運用生活實例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
總而言之,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于廣大教師來說,是一項根本性的目標和任務,也是推進新課程改革工程的重要動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以新的教育觀念和思想為指導,通過巧妙運用教學情境、創新課堂教學方法、運用生活實例教學等策略的運用,來推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轉型與升級,最終切實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國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34):158-159.
[2]王玉萍.淺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黑河教育,2019(0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