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前不久,一段街頭采訪“00后”小學生的視頻火了。當記者問“你覺得誰最有錢?多少錢算有錢?”時,孩子們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我們學校的校長,我覺得他有一億多”“特朗普,他大概有十棟別墅那么多,一個月能賺200多塊錢吧”“爸爸最有錢,他一個月賺100多塊”……這些回答在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時,也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孩子們對金錢的“無知”,他們不了解金錢的價值,也不知道該如何合理使用金錢。而這也提醒我們,開展財經素養教育刻不容緩。目前,財經素養教育在我國中小學尚處于起步階段,但不少學校已率先開展相關實踐。
開設校本課程,財經素養教育進課堂
以校本課程的形式開展財經素養教育,在我國中小學是一種較為普遍且行之有效的方式。
北京市東城區黑芝麻胡同小學的金融理財教育始于2010年《財富小天地》課程的引進。經過八年多的實踐探索,在2018年發展成為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理財小達人》。課程旨在有效提升學生的金融理財素養,針對10-12歲兒童開設,包括“重新認識錢”“把錢存進銀行”“理財有秘訣”“風險和保險”四個板塊,一系列游戲和體驗活動的展開,既是一種知識傳遞和技能培養,更是一種價值觀和人格的養成教育。
西安外國語大學附屬西安外國語學校是一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在落實財經素養教育的過程中分學段進行。校本課程《財經生活》面向高一年級開設,每兩周一節課,每節課90分鐘。課程按照《中國財經素養教育標準框架》的五個維度(收入與消費、儲蓄與投資、風險與保險、制度與環境、財富與人生),從“資產與負債:理財從了解自己的經濟狀況開始”“金錢與需求:學習制定預算,優化資產的配置”“投資:投資的方式、投資的規則”等7個方面進行系統性介紹。除此之外,學生還要進一步了解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并深入探究生活中的10大經濟問題,以豐富財經理論知識,提升財經素養。
東莞外國語學校的校本選修課程是為培養對財經素養有較強興趣、未來有可能向金融財經類方向發展的學生提供的個性化解決方案。學校提出了兩個層面(認知層面和行動層面)、三個環節(認識財富、創造財富和管理財富)、四個平臺(感知平臺、創造平臺、創業平臺、效用平臺)的財經素養教育校本課程體系,既有經過校本化改造,與JA中國、VISA中國等公益機構合作開發的校本選修課程,也有從以色列引進的原汁原味的猶太民族的財經素養課程。
組建財經社團,普及財經素養教育
社團發揮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功能,是全面推動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推進財經素養教育的過程中,組建財經類社團,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于財經素養活動的興趣。
廣州市番禺區市橋中心小學在每個年級成立財商小社團,以豐富多樣的方法鋪開財經素養教育。學校正揚社團成員到廣發銀行開展“我是理財小能手”實地探究活動,了解銀行職能,體驗職業特點,提升財經素養;Team D.公益社團走進迎春花市開展售賣活動,讓學生真切融入社會經濟市場,培養財商技能,提高財經素養。通過這些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學生的理財技能、金融知識、行為習慣、思維模式等得到全面的培養和提升。
Future Business Elite of XFLS(西安外國語學校未來商業精英社)是學生自主組建的社團,致力于宣傳普及財經知識,并為學生提供商業精英交流模擬平臺。社團秉承“培育具有國際視野、財經素養的外校學子”的發展理念,開展了多項實踐活動:成員赴西部證券總部參與“西部證券青少年職業夢想訓練營”活動,了解公司基本情況、參與理財知識宣講和員工交流、參觀公司投資者教育基地與數據中心等,激發了對未來職業的自我認知和夢想規劃;積極參加財經素養測評,在校舉辦以“網紅經濟對社會有更多的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為主題的CJSY辯論賽,提升了學生的思辨力和財經素養,等等。
開展實踐活動,拓寬財經素養培養路徑
不同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能夠以更為生動、有趣的形式加深學生對于財經素養教育的理解,是提升財經素養教育實效性的有效手段。
作為廣東省首批財經素養教育實踐基地,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第二實驗學校通過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打造學校特色財經文化,讓學生在文化的浸潤下提升財經素養。例如,舉辦跳蚤市場活動,鼓勵學生對家中閑置物品、自制的手工或美食進行交換或售賣,讓學生初步感受市場經濟,了解商品的定義及商品交易遵循的原則;組織學生參觀銀行,通過了解錢幣的歷史、模擬開戶、現場辦理業務、辨別真假幣等,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銀行的業務,了解儲蓄、換算、基金股票等理財知識,以培養他們的理財意識。
溫州市蒲州育英學校成立少年商學院,組成課程研發團隊,著手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的“財商+”課程。其中,“財商+活動課程”從學生核心素養出發,為不同的孩子量身定做各種活動,以培養孩子對財商的理解力、對金錢的勝任力和對社會的責任感。學校與溫州市理財師協會合作,開展溫州市財商文化節。在財商文化節游園現場,學生們通過抽簽的方式確定參加游園的職業身份——藍領、白領或企業主,每個學生根據身份的不同擁有初始資本和資本積累速度。在“資本積累”區,孩子們通過知識問答、財商心得和辨認貨幣等方式獲得財富;在“投資理財”區,則通過儲蓄、投資等手段進行資本運作賺取財富,寓學于樂,其樂無窮。在此之外,學校還通過私人訂制的寒暑假作業、財商征文比賽、財商繪畫比賽、義賣活動等,提升學生的財商素養。
西南財經大學附屬小學將“做中學”視為財經素養培養的關鍵,通過開展各類職業體驗實踐活動,讓學生切實感知財經素養與生活的聯系,真正提升財經素養。學校打造了光華銀行、光華電影院、水吧、餐廳、光華超市等職業體驗館,“小行長”“小售貨員”“校園110”等職位由此產生。孩子們通過選擇崗位進行職業體驗,明白了各種崗位的艱辛,為今后的人生規劃奠定基礎。
推進學科融合,開啟財經素養教育之門
目前,我國并沒有統一要求學校開設專門的財經素養教育課程,財經素養的相關內容更多是滲透在數學、語文、政治等學科課程中。
東莞外國語學校將學科融合作為推動財經素養教育實踐的主要抓手。一是與學科融合,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在數學、物理、政治、地理、歷史、生物等學科的常態課堂上滲透財經素養元素。例如,在數學課上講解存貸款的利率計算,在政治課上講解理性消費及權益保護,在歷史課上講解貨幣的發展過程等。二是跨學科融合,聯合多個學科,以項目式學習為主要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例如,“揭秘校園貸”活動就融合了歷史、數學學科的知識,以王安石變法中青苗法的實際利率與當代貸款利率的古今對比,讓學生認識貸款利率的歷史變遷趨勢,并通過數學計算揭示非法校園貸隱藏的利率陷阱,使學生明白非法“校園貸”在廣告宣傳上誤導青少年,其真實貸款利率遠高于正常的銀行貸款。三是與生活融合,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
溫州市蒲州育英學校將財商教育融入基礎學科中,與數學、語文、英語、科學等學科整合在一起。一方面,按主題進行整合。由教研組長牽頭,分別在學科中找到財商知識的鏈接點,按認識財富、創造財富、管理財富三個緯度進行整理,再進行提煉、匯總。另一方面,進行課例研究。首先確定研究主題,如“合理消費”,之后圍繞這一主題在各學科展開教學,每個學科的側重點不同。例如:數學教學《購物也有大學問》,側重計算、調查;語文教學《夢想的力量》,側重對合理消費的情感教育;體育教學《小青蛙學本領》,側重在游戲中明白節約用水,等等。
西南財經大學附屬小學基于數學與財經知識的緊密聯系,將財經素養教育與數學學科相融合,對一至六年級的數學教材進行整體梳理,把數學中所蘊含的財經知識,如小學一年級的認識人民幣課程、小學五年級的匯率換算課程,專門遴選出來,制成講稿,提醒所有數學老師著重講述。同時,學校還將財經教育融入品德與生活、語文、綜合實踐等學科之中,發揮學科群的統籌效應。
此外,還有一些學校在開展財經素養教育的過程中,會采用一些激勵性、趣味性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小學部實行獎學金券制,獎學金券與學生的在校表現掛鉤,有10元、50元與100元等不同的面值。學生每得一枚印章,可得一元獎學金,累計10元,可換取一張10元獎學金券。在學期結束時,可用獎學金券購買“班級超市”中的商品,如書籍、筆記本、筆、尺子等學習用品。廣東省云浮市第六小學則成立“阿福童歡樂銀行”,發行“歡樂幣”。班主任與科任老師一起觀察、了解本班存在的問題,然后與學生共同提出近期內要改正的問題或養成的習慣,對達到要求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積分獎勵。每項要求獎勵多少積分及多少積分兌換1個歡樂幣由各班自行決定(多數班級現行25積分兌換1個歡樂幣)。各班張貼財富公開欄,公布各人每周財富累積情況。學生兌換成歡樂幣后,班主任(行長)要鼓勵學生使用歡樂幣,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促進歡樂幣的流通。
目前,財經素養教育已在不少學校實踐,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不可否認,它在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專業教師的培養、教育場館的建設、評價系統的建立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財經素養教育關系個人發展、家庭幸福、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理應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期待未來能在更多學校落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