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豐
【摘? 要】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習往往容易被忽視,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文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義性、內容的復雜性、字詞的歧義,這些因素常常讓小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因此小學語文的教學難度大,教師需要改正以往教學中的不足,從實際入手,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的策略,達到理想的語文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一)讀寫嚴重脫節
讀和寫是小學語文的基礎,是小學語文的兩大教學任務,兩者緊密相連,互相成就,然而在小學教學中,部分教師易忽視寫作的重要性,使學生的文筆無法得到有效練習,不利于寫作水平提升。反之,有部分教師容易重寫輕讀,容易造成學生的閱讀量不足,無法使學生積累豐富的詞匯,使學生有真正的想法也無從表達。總之,讀寫要平衡好時間,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本領,也要提升學生的寫作技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忽視學生的創造力
小學語文課文選材豐富,所涉及內容廣泛,小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從不同角度對文章內容進行解讀,然而實際情況是,教師習慣于自己的定向思維,尤其是在遭受較難的內容時,如詩歌、散文、文言文,部分教師會認為這些內容難度過大,小學生沒辦法進行較好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對學生進行呆板的詮釋,使學生沒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間,一味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極容易扼殺學生的創造力。
(三)重視片段,忽視全局
有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重視局部片段,特別是對于文章的精彩之處,教師容易做過多分析和詮釋,而使學生忽視了從整體領悟作品的意義。從局部解讀會使文章支離破碎,無法讓學生從整體上去體會文章的內涵。
(四)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對學生一概而論,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例如學困生可能不能適應當前的教學進度,而學習成績優異的同學可能不滿足于當前的教學進度,對于這種情況有的教師可能無法平衡教學進度,導致一部分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學習興趣逐漸喪失。
(五)忽視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教師的教學方法密切相關,在小學教育改革密切進行的當下,小學語文教學易忽視學生的興趣,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
二、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培養閱讀興趣
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教師應優化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發掘興趣,提升學生興趣,熱愛語文學習,發展更全面的高層次人才。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設計趣味性的教學模式,在上課開始時,教師要積極避免照本宣科,注重情境導入,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引發學生思考。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帶有疑問的方式引入教學內容,或者采用謎語故事等方式來導入,首先要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漁夫的故事》時,教師可以向同學們提出疑問,如果是你,該如何才能將魔鬼騙回瓶子?引導同學們積極思考。
(二)自主學習,提升感悟能力
在學習中,學生才是課堂中的主體,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觀念,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從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首先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取得學生的信任,在課堂學習中對學生進行積極鼓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給予積極評價,從而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師也要勇于放手,讓學生最終發展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在教學活動中,要逐步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讀、寫、演、畫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實踐幫助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語文學習的重要性。
(三)建立合作小組,提升協作意識
建立學習小組,通過小組內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突破、善于思考,在遇到難題時,可通過小組內討論,探討解決的方法,在討論中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容易培養同學之間的感情,促進愉快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
(四)注重創新,培養學習能力
當今社會的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不如說是人的創造力的競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首先要鼓勵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并自主尋找答案,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培養勤于寫作的習慣
語文學習要立足整體,重視閱讀與寫作,因此閱讀與寫作缺一不可,平時要鼓勵學生勤于動筆,鼓勵學生摘抄課文中的經典佳句或者學生特別感興趣的片段,平時也可鼓勵學生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及感想及時記錄下來,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和寫作能力。
(六)關愛學生,用愛灌澆
小學生渴望被關注和關愛,在學習中更加渴望教師的積極評價,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熱愛工作,關心和關愛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中要尊重學生,建立和諧友愛的師生關系,要善于挖掘和發現學生的優點,并進行充分鼓勵,對于學困生不應該諷刺,不應該歧視,要善于挖掘閃光點,客觀對待學生的不足和錯誤,加強對學生思想和行動上的引導。
參考文獻:
[1]莊建,王大白,馮慧娜.音樂藝術增秀語文課堂教學[J].成功,2018(1).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