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華
【摘? 要】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它凝聚了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努力方向,因此學校文化起著統領、規范、激勵、熔爐的作用。學校文化包括學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園物質文化、師生行為習俗文化。其中核心是精神文化,反映了學校的辦學思想、教育理念、價值觀念等。
【關鍵詞】小學;根基教育;解讀
一、“根基教育”的提出
小學是基礎教育的起始,“根基教育”就是以“為兒童的生命可持續發展奠基”為目標,聚焦“核心素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所以,學校教育除了給學生做好知識的傳承和鋪墊外,還要在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上;健康的人生觀和審美觀、高尚的藝術情操和人格操守的形成上;良好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養成中;以及正確的團隊意識與競爭意識的樹立中給予重點培養。
二、“根基教育”的體系
1.“學生根基”。聚焦“核心素養”,著眼“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在“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運用”等具體方面提供養分,讓學生的根系增多、根基牢固。
2.“教師根基”。著眼教師的“專業素養”,從“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實踐”四個方面入手。
3.“家庭根基”。借助“家長學校”,培養家長自身的文化修養、道德修養、教育能力,努力讓家長成為智慧型家長,形成教育合力,實現家校共育。
4.“學校根基”。構建“校園文化體系”,讓優秀的組織文化、課程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和環境文化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組織文化建設從學校辦學目標、辦學理念、發展定位、實施策略、規章制度和傳統特色等入手;課程文化從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實施,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以及由此引發的圍繞課程改革的一系列活動入手;教師文化從教師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課程觀、質量觀,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教學風格,教師的師德、師能、師智、師魂等入手;學生文化從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水平,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風格,學生的課余生活、社團活動、文體活動等入手;環境文化從軟硬件設施、學校布局、學校衛生、學校綠化、社區環境和家庭環境等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入手。
三、“根基教育”的理論支撐
1.“教育即生活”理論:杜威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根基教育”就是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營養,打牢其基礎,促進學生快速成長。
2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知識的獲得是學習主體主動建構的結果。這一理論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轉變 具有較大的啟迪作用。“根基教育”也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主動發現、主動認知、主動學習。
3生命教育理論:從本質上說,生命教育理論是一種尊重生命尊嚴、弘揚生命價值、促進生命發展的教育主張。“根基教育”尊重生命尊嚴,弘揚生命價值,促進生命發展。
4.“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理論:蘇霍姆林斯基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出發,創造性地將“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個性發展”融合在一起,提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并將其作為學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標。
四、“根基教育”的辦學思想定位
辦學宗旨:為兒童的生命可持續發展奠基。辦學理念:固本浚源 打好根基。辦學目標:學校和諧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全面發展。辦學策略:聚集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眼專業素養,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構建文化體系,實現學校和諧發展;重視家校共育,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辦學特色:立足德育,樹有教養的人;誦讀經典,育有文化的人。
五、“根基教育”的實施路徑
1.打好“教師根基”。形成教師專業發展三年規劃,整體安排部署教師專業發展;形成教師團隊建設方案,建立團隊建設的有效機制;制定校本培訓與提高計劃;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論壇、課例研究等活動,激發教師的潛能,更快地向專業化邁進。
2.打好“學校根基”。
(1)組織文化建設重點是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2)課程文化建設重點是在落實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基礎上,使用好《日誦經典》校本教材,并在開展好以社團活動為形式的系列校本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地域、民族、學校的實際,開發出更利于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并形成校本教材,使校本課程如《日誦經典》一樣,成為學校發展的特色。
(3)教師文化建設重點是塑師德、提師能、筑師魂。
(4)學生文化建設從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入手。德育上重點是讓學生守規矩、知禮儀,培養有教養的人;智育上重點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體育上重點是開展好體育大課間、小型體育比賽活動,讓學生能掌握多種體育技能;美育上重點是利用美術、音樂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3.打好“家庭根基”。探索線上線下雙渠道的家校聯系新模式,通過家長會、家庭教育專題講座、家教群等途徑,提高家長群體的素質,促進家校共育。
4.打好“學生根基”。從為兒童生命的可持續發展著眼,以學生文化建設的內容為重點,形成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辦法和途徑。
參考文獻:
[1]潘磊.至善童心:德育力量的源泉與旨歸[J].江蘇教育,2015(27).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