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心然
摘 要:加強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不斷豐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抓手,對于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展開探究和思考。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城市建設
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的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暴露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元化文化需求存在著一定差距,從而加強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更加迫切。加強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可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價值觀和文化認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與水平,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屬性
1.1非營利性。公共文化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服務社會,服務大眾,以非營利性為主導、為目的提供各種公共文化服務產品,非營利性應體現在公共文化服務政府主導、以公共財政支撐為主,有利于持續穩定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不斷滿足公共文化服務多層次、多樣性、全方位的需要。
1.2共享性。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共享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建設成果,全面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公共文化服務就是題中應有之義。公共文化服務的共享體現在人人都享有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的權益,沒有性別、年齡、職業、興趣、地域之差別,具有普惠性、廣泛性和均等性。
1.3多樣性。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地域風土人情不同、人民群眾需求不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具有多樣性、非均衡的屬性。公共文化服務包括以保障人民群眾讀書、看報、看電視、聽廣播、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的“六大任務”。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是有選擇性的,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務需要多樣化、多種類、多形式、多渠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2.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2.1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不均衡。發展不均衡是當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問題。公共文化服務地域差異、城鄉差異、人群差異相對擴大的態勢仍在延續。據資料顯示,比如在公共圖書館方面,江蘇、浙江等東部發達地區已經實現平均三四萬人擁有一所圖書館,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倍以上。在文化事業費方面,從地域上看,東部9省市占44.4%,中部10省占24.3%,西部12省區占31.3%;從行政層級上看,縣級以下所占比重不到50%;人均文化事業費上海是河南的7.5倍,萬人文化館(站)面積浙江是河南的4.5倍。
2.2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不完善。公共文化投入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供給能力不相適應。從世界各國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公共文化財政保障仍然處于一個較低水平。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2013年世界主要國家文化事業支出與我國2014年現狀對比來看,法國文化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例為2.56%,韓國為2.16%,美國為0.7%,而我國為0.38%。從我國文化事業投入情況來看,全國文化事業費2005年為133億元,2014年為583億元,增長了23%,但從文化事業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來看,2005年為0.39%,2014年為0.38%,占比反而不升反降,從這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文化事業經費還沒有實現與財政支出同步增長。
2.3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多層次、多樣化不夠。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與時俱進,對公共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目前,城市公共文化產品存在著種類數量不多、質量水平不高的問題,一些互聯網站、電臺、電視臺節目內容追求收視率,存在著過分娛樂化和庸俗化現象,弘揚主旋律、正能量不夠。同時,文化事業改革推進緩慢,部分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不足、效率不高,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重建設、輕管理,公共資源沒有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3.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措施
3.1加快推進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均衡發展。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根據各地人文、資源、財力等特點,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品牌。促進地域、城鄉、人群文化發展一體化,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資源,實現地域、城鄉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
3.2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等政策。不同地區要根據其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不同,制定對公共基礎文化設施和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和扶持政策,保證政府對文化建設的投入比例能夠逐年增加,增幅不低于同級財政的經常性支出增幅。要不斷完善和創新公共財政投入政策,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更大滿足人民群眾需求。提高服務效能,豐富服務內容,強化服務能力,增強綜合服務效益。切實加強基層公共文化隊伍建設,完善人才使用機制、人才培養機制、人才評價機制,建立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人才隊伍。
3.3加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力度。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組織推出一批既好看、又叫座的文化藝術精品。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熱情,培育出一批群眾自我創造、自我表現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手段,利用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現代科技,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提高公共數字文化供給和服務能力。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增加產品和服務總量。加強紅色文化建設,傳承紅色基因,加強革命文物資源整合規劃,開發紅色旅游線路,發揮紅色文化資政育人的獨特作用,增強文化自信。
3.4建立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建立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評估體系,評估體系要突出以效能為導向,科學合理制定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評估體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指標、保障指標、組織管理指標、社會參與指標等,具體反映在公共文化實施的供給量、人才資金的投入量、公眾的參與率和滿意度等方面。同時,積極推進獨立、規范、制度化的第三方評價的組織實施。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