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陳昊 陳晨 胡銀迪
摘要:目的?分析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效果;方法?抽取48例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實施常規護理的患者作為參照組,再抽取48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患者作為實驗組,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實驗組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4.17%低于參照組12.5%,且P<0.05;結論?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有助于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出院。
關鍵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4-159-02
近年來,伴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因其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被廣泛應用膽囊結石、膽囊炎、膽囊息肉等膽囊疾病的治療中[1]。但是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必然會對患者帶來一定的創傷,再加上麻醉方式、麻醉藥物、手術時間等方面的影響,導致患者在術后常常會出現惡心、嘔吐、疼痛等并發癥。因此為了保證手術順利開展,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需要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普外科于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患者臨床資料,從中抽取48例在手術過程中實施常規護理的患者作為參照組,再抽取48例在手術過程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患者作為實驗組。所有患者均符合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的手術適應癥,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有腹部手術史、對麻藥過敏、伴有凝血功能障礙以及病例資料不全的患者。其中:實驗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最小年齡21歲,最大年齡75歲,平均年齡(46.82±5.34)歲,其中膽結石22例、膽囊炎16例,膽囊息肉10例;參照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4例;最小年齡19歲,最大年齡74歲,平均年齡(46.56±5.34)歲,其中膽結石23例、膽囊炎16例,膽囊息肉9例?,F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逐一帶入數據統計軟件中開展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治療,在此過程中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即由責任護士接待患者,做好入院宣教,做好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的護理,告知患者注意事項。而實驗組則是在手術過程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從我院外科中選取擁有多年臨床護理經驗的護士擔任責任護士,其職責主要是向患者普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基礎知識,然后嚴格按照《臨床護理路徑表》的內容制定護理計劃,并對護理的內容開展跟蹤和評估。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2.1入院第1d。待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入院宣教,簡單向其介紹主管醫師和責任護士,詢問患者是否存在過敏史,對患者開展入院評估,并給出護理診斷,積極向患者普及膽囊疾病的相關知識。
1.2.2入院第2d。護理人員在應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針對性實施心理干預,及時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幫助其以愉悅、輕松的心態迎接手術,向患者講解膽囊疾病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基礎知識,重點向其宣傳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安全性和優點。
1.2.3手術前1d。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接受常規術前檢查,向其簡單介紹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開展流程、術中注意事項,術后可能存在的并發癥,護理人員應該做好術前備皮、置管以及腸道準備等工作,提醒患者術前12h進食,術前8h禁飲。
1.2.4手術當天。將患者送入手術室后,幫助其取正確臥位,在手術前30min,向患者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止血敏0.5g、苯巴比妥鈉0.1g,術中注意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積極配合醫師完成手術。待手術結束患者麻醉蘇醒后,取去枕平臥位,讓患者平臥6h,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每隔2h更換1次體位。
1.2.5術后1~2d。協助患者在床上進行活動,當患者排氣后可以提醒其多食用低蛋白、維生素含量高、低脂的流質食物,提醒患者不可食用牛奶等容易產氣的食物。
1.2.6術后3~4d。鼓勵患者下床活動,認真檢查患者切口和腹部情況,注意觀察患者切口是否感染。
1.2.7出院當天。護理人員應該進行出院前健康宣教,提醒患者各項注意事項,定期到醫院復查[2]。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的統計分析應用SPSS21.0數據統計軟件,用n表示患者的例數,用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用x2進行檢驗,用均數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若P<0.05時表示差異顯著。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實驗組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相比于參照組均更短,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情如表1所示: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實驗組患者在術后有2例(4.17%)患者出現了并發癥,均為切口感染;參照組患者在術后有6例(12.5%)出現了并發癥,其中切口感染3例、膽汁漏1例、粘連性腸梗阻2例;可見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且P<0.05。
3.討論
近年來,伴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日益改變,膽囊炎、膽囊結石等膽囊疾病的發病率也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若干不及時進行治療,伴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患者還可能進一步發生膽囊萎縮等并發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當前臨床上治療膽囊疾病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而常見的手術方式為開腹膽囊切除術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由于開腹膽囊切除術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創傷、出血量大,術后患者并發癥多,從而極大的限制了其推廣。而隨著微創技術的大力發展,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被應用在膽道疾病治療中,與傳統開腹或小切口下膽囊切除術相比,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主要具備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術野清晰等優點,能夠全面、清楚的觀察到患者膽囊及腹部臟器情況,患者腹部臟器形態及功能產生的影響較小,因此患者術后并發癥少,康復快[3]。即便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存在諸多優點,但是因其手術的性質,依然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創傷,因此在手術過程中必須配合有效的護理管理,從而保證手術順利完成,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而傳統的常規護理主要以任務為主,護理人員缺乏主動性,因此護理工作缺乏預見性、全面性,并且常規的護理模式無統一的護理計劃,再加上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從而影響了護理效果。
在上文中,對比了在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中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和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結果發現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患者其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實施常規護理的患者,并且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患者其發生率4.17%低于常規護理的患者12.5%,且P<0.05。臨床護理路徑作為一類區別于傳統護理模式的新型護理理念,將其應用在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中,首先需要護理人員結合手術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將時間作為橫軸,將對患者從入院——手術——出院等護理內容作為縱軸,將其制作成一個日程計劃表,通過有針對性、預見性的護理措施,降低了傳統護理模式的盲目性,充分滿足了患者在不同時間的護理需求,因此護理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寇錦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43例的圍手術期臨床護理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53):362-363.
[2]康艷艷.臨床護理路徑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9,8(01):171-172.
[3]王曉琳.臨床護理路徑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老年患者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外醫療,2018,37(35):151-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