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梅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與人們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對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會使學生厭煩,通過生活化教學的方式,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能夠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價值觀進行引導。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以生活案例入手,創設多樣化生活情境,還要注重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全面增強教學效果,體現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德育價值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
引言
隨著我國法制化建設進程不斷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理念的深入貫徹落實,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要做好學生的教育思想工作,重視道德與法治思想建設。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對教師的教育教學也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成為教師主要研究的課題之一,生活化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只有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才能獲得良好的德育成效。
1 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生活化教學模式,就是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中選取案例,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中,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依托進行案例分析的一種教學模式。伴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生活化教學也在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涵和要求,人們更多地開始將生活中的案例與課堂理論知識的教學融合在一起,將教材內容具體化、生動化,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
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有積極的意義。首先,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初步接觸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內容相對枯燥而抽象,學生在學習和接受的時候相對困難。通過將生活中所發生的新聞熱點結合到書本教材內容中,或者根據學生所關心的社會熱點內容選取相應的案例運用到教材學習過程中,不但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主動性,還可以有效地降低學生的畏難心理,在積極主動接受的過程中,將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輕松化,更加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效果將明顯比傳統課堂中對教材的死記硬背提高了更多[1];其次,生活化教學模式也是符合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和學習要求的,學生能夠理解所學的知識,并且在生活中靈活地運用知識,理論與實例的結合,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這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了全新的環境,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知識,在潛移默化之中幫助健全和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
2.1以生活案例入手,優化課堂導入環節
課堂導入環節在一節課中非常重要,教師如果以生活案例入手,能夠為整個課堂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在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材時,在學習到《友誼的天空》和《生命的思考》這兩個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將這兩小節內容合并在一起,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從社會熱點導入,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思考事件發生的背后隱藏的原因,結合教師的指導引入教材主體教學,讓學生明白在學校與同學和睦相處的重要性,應該怎樣和朋友相處,遇到問題時應該怎么辦,激起學生對生命的敬畏之情,為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視生命。通過在教學的導入環節植入生活中實際案例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在教學的一開始就有效地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的注意力始終緊跟課堂節奏,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在引導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將課本教材中講述的知識內化于心,達到最佳課堂教學效果[2]。
2.2創設多樣化生活情境,激發參與興趣
教學方式要有多樣性,避免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傳統教學模式只是進行簡單枯燥的講解,學生被動參與,面對抽象的知識也能以提起學習興趣,但如果教師能夠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特別是創設多樣化生活情境,將知識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展示出來,這樣學生一定會更有參與興趣,確保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性[3]。生活情境這種方式不只能通過活動表現出來,我們還可以編排成小品、相聲等,或是用 PPT 等新媒體表現形式,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使教學同樣與時俱進。例如在學習我會交往”內容時,可以讓同學們把發生在自己跟父母身上的有趣的事情通過小品的形式表演出來,把彼此平流的情況反應給老師,或是把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片段做成 PPT 在班內播放。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展示,這樣的生活情境式教學才更有意義,更能讓學生投入進去。
2.3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學以致用
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更不能局限于紙面上,更應該落實到行動上,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注重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生活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教學活動的開展不要僅僅局限于一般的主題班會、辯論賽的形式,這樣還只是流于表面上,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一些課外實踐活動,比如可以更多的組織學生去敬老院訪問、給社區打掃衛生等等,當學生進行類似這些社會服務的同時,可以更好的理解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內容,也可以在實踐的過程中增加自己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識,真正的把握良好品德落實到了行動上[4]。再比如在教學“生命的思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課下搜集“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的資料,并組織參觀抗震紀念館,這樣的方式就比課堂上枯燥的講解生命如何珍貴的效果會更好,學生自然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進而對生命進行更為積極的深入思考,獲得了超出課本的更多感受。
結語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全面依法治國的貫徹落實,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在初中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生活化教學引入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本知識的學,深化情感認識,從而實現情感上的熏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羅加宇.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8(36):120.
[2]郭曉芳.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18(26):52-53.
[3]穆鈺.談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7(05):160.
[4]王志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6(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