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慧
摘 要:北師版教材推陳出新,其不僅更新了教學理念,并且內容更為新穎,重點放在學生個性化的全面發展,為實現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墊腳石的作用。所以,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方案的設計時更要重點關注三年級學齡學生的特點,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于數學這門學科的認知,使得數學課堂更為生機勃勃。
關鍵詞:小學 數學 創意法教學
一、導語
數學的真正價值不是為了單純解答書本上的題目,而是舉一反三,通過學會的知識點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數學的使用價值凸顯出來,讓學生看到數學在生活中也能發揮出想象不到的作用。絕大部分班集體中的學生,學習積極主動的占大多數。但難免有少數學生,沒有學習主觀能動性,學習不主動,上課走神,老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完成速度慢且準確率不高,更有甚者甚至忘記完成作業。因此,在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也應培養及提升學困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力。只有并駕齊驅,整個班集體才可以形成積極向上的風氣,更加出類拔萃。
二、淺析目前小學三年級教學課堂中的關鍵點
(一)將應用活動引入到數學課堂中
數學的本質是一門應用性的科學,老師要帶領學生認識到數學能真正在生活中應用,讓他們感到數學就陪在他們身邊。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比如在開始學平年和閏年之前,先讓小學生完成一個很簡單的作業,回家詢問父母,姥姥姥爺以及奶奶爺爺的出生年月并記錄下來,在學習完年月日后,標記出哪幾位長輩出生在平年的大小月份,又有哪幾位出生在閏年的大小月份,還可在微信群中與家長進行互動,夸贊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對學生進行激勵性的評價,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而又有什么能比親人還親呢?
(二)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
在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中,老師是直接參與其中的,并擔任知識傳授的主導者。老師帶領學生們不斷汲取新知識,在遭遇挫折中產生疑問并,不斷地總結,才有不斷地提高。正如讀書先把書讀薄,再把書讀厚。但三年級小學生年齡多為八、九歲自控能力還不是太好,課堂學習專注度也不夠高,經常有注意力不甚集中的情況,所以這更需要老師的指引。
(三)通過情景活動,培養學生興趣
例如在教學“乘與除”時,我先背轉身,讓學生在黑板上出題,之后我與學生比賽,看誰先算出來,學會對我算的速度如此之快產生了極大的好奇,迫切想要知道奧秘所在,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求知欲。當下正是新課改推進的階段,情景創設教學也得到絕大多數學校的重視,老師們也應利用好多媒體設計情景等工具,引導學生發揮思考。三年級的小學生,正是求知好學的階段,相信發揮好情景教學可大大提升課堂效率。
三、創意法教學方案的實施
小學三年級正是低學段到高學段的過度階段,對于這一學齡段的的學生,是很有必要實施創意法教學了,這一教學方案不僅符合如今素養教育的新理念,并且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針對三年級,我們也應在創意法教學方案的實施中遵循兩條基本原則:1.有效挖掘并發展小學生的應用意識;2.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教育原則。只有自足于這兩個原則,才能真正鍛煉好學生的數學思維,并讓創新理念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提高三年級小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綜合應用能力。
在一、二學年級時的低學段,學生接受更多的是直觀教育,接受到的數學知識也更為形象,如教材中的例子絕大多數都為實物,但進入三年級的中學的,直觀化的教學模式則不太適應,因為高學段將逐步接觸如四年級的“旋轉與角”、五年級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這些更為抽象化的平面幾何知識點,所以需要在三年級這一階段開始培養他們相對抽象的數學思維能了,也是為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思維的過度跳躍。以北師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什么是周長》,老師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周長”,在課堂上舉出生活中常見的賀卡、撲克牌,紅領巾等例子,同時老師也應該將這一教學過程表現的更為直觀,帶上述長方形、三角形的實物到課堂上但也要注意把握出現的時長,從而幫助學生加以理解,之后再逐步延伸到抽象概括環節,引出“周長”的概念,循序漸進的幫助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加強。
四、為三年級教學發展提出的建議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使自己成為一個成功者。八九歲的小學生早已有了自尊心,并且非常在乎老師對于自己的評價。因此,老師們不應吝嗇對于學生的贊美,要經常鼓勵學生,當他們在數學學習中有進步是,要對、給予激勵性評價,滿足學生自尊心的心理需求。比如,在一堂數學課中,一個日常發言很少的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并且表現的很不錯,我正想直接進行贊揚,但為了讓他更有自信,我讓其他學生對他的此次回答問題的表現進行了評價。有一個學生指出他的思路很清晰并且表達的很好,自己本來還有些不明白,在他回答之后就全明白了。在得到小伙伴的認可后,這堂課他的注意力尤其集中,并且回答問題也更為積極了。因此,老師們要合理贊揚學生,這也能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也能學生體會到學到知識的喜悅。
有研究發現,學生往往對于陌生的知識并沒有表現出很大的興趣,那在教學活動中,就需要將新知識與舊知識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通過溫習舊知識的方式學習新知識。小學二年級已經對九九乘法表進行了學習,那三年級的兩位數乘法我們可以借此作為突破口,讓學生說出已非常熟悉的一位數乘法是如何計算的,再講解兩位數乘法的不同點,這樣可以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結語
數學是切切實實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的,而老師正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帶路人,所以一定要帶領學生明白數學的價值所在,不斷使學生在課堂后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存在,在郊游、親子活動等實踐中,帶領學生搜集到相關的數學例子,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廣泛性。其次,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解決,之后再引導學生加以運用,在不斷摸索中探索想、數學,熱愛生活。
參考文獻
[1]王真奇.淺談小學生數學興趣培養初探[J].科學教育前沿,2013.
[2]達秀清.小學三年級數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研究[J].新課程(上),2015:113.
[3]施星羽.如何在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中實施創意法教育[J].考試周刊,2018.